最近对孩子能否坚持做某件事有些感想,记录下供以后反思。
首先,不得不说孩子本身的特质性格对坚持学习起很大作用。自己这俩孩子就有很明显的不同。比如学英语,老大小时候就能经过引导后根据步骤学习,看视频、听讲解然后做练习,然后才是看动画片。老二就只愿意看视频看英语动画化,让他按步骤来就拒绝甚至发脾气。没办法那就随他去,看教学视频和动画片学的慢些但听力素材积累也很关键,总比一点不接触好的多吧。在阅读这块也很大不同,姐姐什么主题都喜欢,弟弟只读那几类。家里那么多书姐姐几乎全读过还好几遍,弟弟也就三分之一。然后识字量也就差别很大了。差别是不小,但弟弟的阅读兴趣也还不错。所以应该无论对什么样的孩子,有引导有环境就比没有的情况下好很多。
其次,如果是孩子特别有兴趣,动力十足的事情,靠孩子自己坚持比较容易,否则能否坚持关键还是看大人,这点从陪老大的经历中有感觉。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督促陪伴老大练字,说是陪伴经常也不陪,让她自己写着我去干别的。写完经常看着不够好也就那么滴了,说下次改进。或者让她当场改,因为太多不好的她就不乐意改。有时候还时间没安排好,到睡觉时间了还没写就算了。所以断断续续效果不是特别好,进步很慢。读英语书也是,以前有一阵约好了每天读一两本,也是跟练字差不多的问题没坚持好。但这次从去年10月份开始每天读一两本,两三本坚持到了现在。从最开始一本书十几个词读到每本三百个词,最开始单个词蹦现在很流畅。一套海尼曼读完后接上了牛津树,从L1读到L5,循序渐进已经不觉得费力了。练字是从年前寒假开始真陪着写,哪个字不好看当场改,而不是全部写完再改。感觉这段时间进步快些。这段时间是每天无论怎么样,都要写都要读,时间晚了可以只读一本少写几个字但也是要做的,当然态度要好,毕竟态度差了啥也不乐意。好声好气的说那就只读一本吧,那就只写十五个字吧,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反而觉得任务量变小了。确实是有时候会因为这些事晚睡半个小时,但孩子也因此也知道这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情,没有偷懒的余地。
这样操作后基本没有间断的时候,连弟弟都知道姐姐每天都读英语书每天都练字,还经常问“姐姐今天练完字了?”跟问“她练完琴了?”一样。他这些天也热衷于看牛津树系列的书,单词一个都不认识,也不让读,只看图画看的津津有味,还说哪几个主题的特别喜欢。现在就想着这两样继续每天陪,不设定陪多长时间,一直到觉得可以放手自己做好为止。等到弟弟上学要早些着手练字的问题,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