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失去心灵
最初成为教师的原因,很多是因为热忱于育人和学科,但很多随着时间里的磨砺,失去这种心灵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灰心是因为教学似乎是一个让人挑毛病的工作。教学是一个公众化的工作,每一次尝试都在被审视。为了从众多注视中保护自己,我们似乎刻意把自我与学科,学生甚至心灵分离开来,好像开始“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这样的自我保护和与真实的分割,某种程度受到“学术文化的怂恿”,这种文化崇尚客观,怀疑主观,认为自我是危险的不确定因素:把学生和老师带入”思维的歧途“,疏离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务实的目标,如学业工作,不能取代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改革是外部的,要实现的是“如何找回失落的心灵”。外部措施不足以维护工作热忱。知识/技术崇拜似乎成为了我们逃避内心不安的落脚点,但我们除了逃避不安,也逃避了正面的精神力量。内在力量是真实的。不能接受理解自我带来的痛苦会在生活和工作的各处用不和谐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