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读的是,《教学勇气》中的第一章《教师的心灵》中的后三篇文章《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铸造我们的学科》和《教师的内心》,感受颇深。
文章中提到:“如果我们是在我们生活集结的各力量的交汇找到自身认同和完整,重新审视那些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某些交汇点,就可能会找到优秀教学之本源。心灵导师的力量不一定在于提供给我们好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回答不了教师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他们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多年后通过回忆其当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重新点燃的真谛。”在教学中寻找与自我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自己的个性整合。我们更多了解自我的独特个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同时,文章中还强调,我们不需要像专业主义文化鼓励我们去做的那样,用教学技巧来掩盖我们主观本来的面目。相反,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技巧使自我天资更好地表现出来,从中产生最优秀的教学。
在《铸造我们的学科》这一篇文章中,这样提到:“我们许多人都要服从一种要求,就是不仅通过与导师的相遇学习教学,还要求通过与具体研究领域的相遇学习教学。我们被引向这部分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外部世界有启发意义。的确,不仅仅是我们找到了我们要教的学科—学科也铸造了我们。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自我意识,我们就可以找回教学心灵。”强调了铸造学科的重要性。
第三篇文章中,强调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暗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这篇文章中讲的内心世界的呼唤,指的不是良心超我,不是道德权威或内外判断。而是自身认同和完整地呐喊。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文中提到是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要尽可能多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我们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