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有着悠久的过去,也有实践着的现在。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像是一条线贯串起来,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育人故事。在这些故事讲述中,我们会看到站立起来的儿童,会看到创造世界的儿童,还会看到教师学科育人、教学育人的情怀和智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学科育人故事中都蕴含着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坚守。
一位名师曾这样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震撼之余,深为赞许。这句话透出学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传递出对学科的挚爱和教学自信。这句简洁的话语,需要强大的底气支撑。我想说的就是单纯的想将学科知识融合起来,无论什么阶段的学生,我们之间的教与学都能找到接洽点,指点迷津。当我满腔热血奔赴于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默契的回应我,不需要什么三十六计,推拉战术,将教与学融合起来。这其中双向的奔赴是有条件的,首先学科吸引他们,进一步说是学科老师的光环效应。其次,需要教师们的智慧,创造情境吸引孩子们参与进去,触动孩子们的心弦,启迪萌发激励孩子。
于漪老师曾回忆自己的老师指导学生描红时,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要求特别严格。学生们也非常认真努力地描着。有一天描红时老师说,今天的阳光特别灿烂,你们拿着描红字的纸,到教室外面去,对着阳光看。孩子们雀跃着来到室外,就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看到了描红的汉字,真红、真亮、真美!也就是从那个时刻开始,让人突然明白了我们的汉字美,母语美,祖国美好!”教师教学生练字,就是那么一个看似平平常常的教学活动,却让学生记忆犹新。写字是教书活动之一,但在教师创造的真实情境里,却把一颗爱国的种子、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学生心田。
学科育人、教学育人需要智慧,而这智慧是悄悄的、真实的、自然的,是大智慧,是教师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