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记第1222篇
2023年03月02星期四 晴
唠叨为什么招人反感?
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唠叨费力不讨好,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有问题时,与其不停地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哪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
第三,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不停地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第四,唠叨是父母的惯性思维。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父母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孩子的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还会自我封闭。
第五,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许多父母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事无巨细地想安排孩子的一切。当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与孩子的对立就成为必然。
第六,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进步。其实,这种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七,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若加上父母更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
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