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文中说:“与导师和学科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暗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回忆我们与我们的导师及其学科的相遇,并不是每一个导师和每一门学科都能唤起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当我们不认同某个导师,或者某个学科不能引起我们对自身认同和完整的呼唤时,我们要么拒绝,要么就是敷衍塞责地应对着该导师和学科。当我们遇上真心想学的,真心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们仍然会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们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这个观点,相信我们都深有体会。
对于学生呢?何尝又不是如此!我们教学同一个班级,同样的教学,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能力素养逐渐出现了分层。应该就包含着帕尔默讲到的这个原因。当学生与我们,与我们所教的学科相遇时,我们总是唤不起学生的内心需求时,我们的教学就得不到学生的肯定。所以,我们的教学对他们这部分学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部分学生最终就成其为“成长暂时受阻学生”。在承认个体差异,家庭教育差异的背景下,仍然有学生会跟进我们的教学,这部分学生就是因为我们的教学符合他们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所以他们愿意去学,学习对他们而言,成为了一种生活乐趣。从学习中,他们不断获得成就感,成就感不断鼓励他们继续学习……于是,这部分学生成为班级学习佼佼者。
平时可能会一味责怪他们的懒惰贪玩,责怪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现在想一想,难道和我们的教学就没有半点的关系?每一节课,把教学和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了吗?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了吗?去关心过他们渴望的老师形象吗?去关注过他们的“喜欢”与“不喜欢”,“爱好”与“厌恶”吗?只是按着书本,按着我的理解单方面地把我以为他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他们,不管他们能否喜欢,能否接受。站在他们的现状,他们只是被动地在学习,我的教学得不到他们心灵的呼应,于是,于他们而言,无数节课,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独木舟里,“无效学习”在日复一日地发生着。这就是帕尔默说的“我们能够、也确实正在使教育成为纯外部的事业,强迫学生记忆和重复一些知识,却从来不诉求于学生内在的真谛——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一旦离校,再也不想读发人深省的书,再也提不出有独创性的见解。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人的优秀教学。”尽管老师不是神,不是万能的,但在“不诉求于学生内在的真谛”上,确实有责的!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从入职开始就能做到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实践反思,让我们所遇到的“成长暂时受阻型”学生不断减少!让我们的教师之路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