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第四次共读内容为《教学勇气》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中的前三篇文章分别是:《剖析恐惧》《“有问题背景”的学生》和《教师内心的恐惧》。
第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想发展和加深对优秀教学起关键作用的联结能力,我们必须先看透这些不合常理但又强势的“分离”生活,并抵制之。先剖析出恐惧的原因才能解决恐惧,有些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要摆脱不良的恐惧,既不能靠技术手段也不能靠结构改革,而是要深入了解恐惧主宰我们生活的方式和原因。
第二篇文章中这样写到,恐惧常发生在我们跟学生的关系上,这种恐惧割断我们与人密切联系的能力。假如我们能清楚和始终如一地看到这一事实,并且学着坦诚面对我们学生的恐惧而不是利用这种恐惧,我们将朝着更好地教学方向前进。但是洞悉这种恐惧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透过“镜片”看学生,往往歪曲了学生的真实面目,无法认清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对学生内部状态的诊断:多设身处地理解他们得需要,少推卸我们对学生困境的责任,则更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尽管这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我不再当学生无知,不再不准确地、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因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做到这一点时,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地成长。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甚至是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在教学中,要不断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学生把我们看成能一直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在这之前,必须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还有自己心中的恐惧。我们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解读学生的恐惧,以及自己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