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帕克·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中的“教师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对教学勇气的精辟论述对我们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在短短的六年教学生涯中产生过很多疑问,这些疑问让我困扰,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我缺少的是教学勇气。帕克教授指出,在教师致力于追求的东西当中,除了知识底蕴、专业素养、教学智慧以外,还有一项必不可少,那就是教学勇气。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活中,勇气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足以支撑起我们并不强大的精神世界。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遗憾是难免的,缺憾是存在的,但这之后会是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在书中,帕尔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早期,他拼命模仿他导师那滔滔不绝的讲课方式,但后来他意识到,他那廉价的模仿吸引不了学生。于是他开始试着顺着本性去学习可能有帮助的策略。最后他终于发现,对话法能让他保持活力。作者这样讲到:“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就像我导师的教学方式契合他的个性一样———我导师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他在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这说明,好的教学方法不是符合外部规范的方法,不是别人证明有效的方法,而是符合自己本性的教学方法。帕尔默还指出,所有的好教师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技巧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师的讲解整堂不停,有的老师却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却天马行空驰骋于想象;有的老师用软功,有的老师用硬功。胡萝卜还是大棒子,各行其是,各显神通。符合教师本性的教学不但没有妨碍教学成为优秀教学,反而有利于优秀教学的诞生。为什么“教学心灵”比教学方法和技巧更重要?多年来,作者通过学生讲述的好老师的故事,发现尽管好老师使用的教学技巧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相反,有一些教师则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这就是为什么要关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背后”的原因。书中列举了优秀教师艾伦的教学故事,艾伦基于一个完整的、不可分裂的自身认同,编织一张具有凝聚力的网,把学生、学科和自我系统编织到一起,使每个人生活经历的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书中的另一个教师埃里克,则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仗”,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使他的教学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这就是教师失去心灵,抛弃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结果。
我们还要面对着一群特殊的学生,也就是通常说的学困生。帕克说:“没有任何教学技术能够挽回我课堂上处理‘来自地狱的学生’的失败,因为问题始于一种更内在的,不易处理的地方,始于我不能敏锐的读懂他和他的行为这一事实。”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困生当做管教的对象,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管学生,用职责和批评表达对学困生的要求和期望。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误解,只会不断加剧学困生的恐惧感。要想消除学困生的恐惧,教师首先要放下身段,尊重学困生,平等地对待学困生;教师要明确转化工作离不开学困生的亲密配合,教师想要赢得学困生的拥护,首先必须赢得学困生的接纳和信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困生体会到教师对其的爱护、了解到自己并未被教师放弃和隔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运主宰者,而是与其共同努力、共同学习的引导者,才能真正走出恐惧和自卑。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你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痛苦时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你所爱;或者你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你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不妨读一读《教学勇气》, 它一定会带给你洞察和勇气,让你的心灵觉醒,重获教育智慧和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