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重点笔记】
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更有超越。传承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超越更多体现在性质上。
一、核心素养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界定和描述各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各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能够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上来。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重建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学科核素养是一根主线,统领着学科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度的确定、课程容量的安排以及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确立。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也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中因此有了“人”的身景得以和学生的发展融为一体。学科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双基)、内容标准(三维目标)走向了成就标准(核心素养),即以学生该达到的素养作为课程标准的纲领。
二、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
从形成机制来讲,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从表现形态来看,高于三维目标,它是变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强调两点:第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映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从而使之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第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相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有终极的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本节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