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勇气
在老师的教授知识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知识过程,恐惧时常发生,可能是某一节的气氛带来的,可能是某个同学犯错带来的。或许是老师的恐惧,也或许是学生的恐惧。不管是来自教师的恐惧,还是源于学生本能的恐惧,这些都可能会影响老师和学生之前的交流,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改变一些师生之间的观点,也就会影响的教学过程,影响到教学结果。这种恐惧割断我们与人的密切联系的能力。假如我们能够清楚的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重视起来,坦诚的直面教师自己的恐惧和面对学生本身的恐惧,我们的教学可能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与学生的联系可能就更亲密。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学生,总认为他们不配合自己教学,一问三不知,不肯学,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提问站起来怎么引导也不说话,上课就走神,上课就玩文具,搞小动作,弄的手上全是墨汁。而下课时,却又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变得生龙活虎。上课就变成小猫咪,下课就变成大老虎。你追我跑,他一句他一句,声音充斥在教室和楼道里。我们难以理解学生的这种状态 ,于是把一切的教学失误归结于我们的学生,时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定位中变成了一问三不知,沉默的学生,随之改变便是我们对教学的热情和对课堂的设计。当我们把学生定位于不会活跃的参与我们的课堂,于是我在教学便不会想着与学生相互交流,由此日常的教学便成了教师单一的教学,学生只管听、记、背和写。似乎课堂必须用技巧,学生不去思考,不去总结,只等着喝汤,骨头都不是自己啃下来的。老师通常也会变的很少会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总是想着这些学生会不会配合自己的教学,不会跟着我们的上课或者解题思路去思考问题去跟进课堂,却从未想过学生为什么参与度不高,或者上课问题不回回答,或者说上课无精打采,要运用什么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跟随课堂的节奏,完成了课堂上的学习。很多时候,其实并不全是学生的恐惧,相反明明是教师的恐惧反馈给了学生,导致学生也开始恐惧,而我们却对他们对我恐惧视而不见,我们不会去追究他们恐惧的原因,反而一味的责怪他们。导致结果可能就是老师会渐渐习惯那些不参与课堂的学生,像是给予了他们自由。学生也渐渐脱了了课堂,也就脱离了他们自己的成绩。
那么要怎样才能打破这样的关系呢?其实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或者适合某个学生,某个班级的方法。唯一我们能做就是,直面自己的恐惧,并且看到学生的恐惧,采取措施让学生相信自己,就像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很喜欢听夸奖,在过程中和结束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给予学生一个榜样后,效果尤其明显。正如作者所说“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
正视自己的恐惧,适当引导学生的恐惧,不把问题一股脑归结于学生,从多处找原因,不给学生立人设和背景,寻求真正和学生合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