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只要求身体健康就很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地觉得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孩子没有变,变得只是我们的心态,随着孩子长大,我们要求他不仅要身体好,还要性格好,更要学习好。慢慢地,似乎学习好在我们心里占了更大的比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把考试成绩和一些短期的结果看得太重要了,可是我们忘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没跑到最后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会赢?何况人生不仅仅是一场马拉松,不以简单的到达顺序为评判标准。
我与儿子相处的这十年踩过很多的“雷”,比如语言暴力他,比如用成年人的体力优势威胁他,比如用妈妈的身份让他闭嘴。回想起来自责愧疚后悔都有过。其实亲子关系里最应该闭嘴的是父母,只有象征强势的父母闭上嘴,作为弱者的孩子才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把孩子当成年人。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赋予他们使命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成长是有意义的,知道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孩子向成年人一样去思考,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找出自己的梦想,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从而让他能够走得坚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到底怎么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到底靠什么活着,我们为什么而奋斗?罗素说: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激情激励着我苦苦支撑一辈子。我们可能没有那么伟大普世的感情。但是世界不是紧紧依靠少数的为人运转的,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通过自身努力影响别人的可能。所以说,要鼓励孩子成为太阳,温暖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照亮你。
把孩子当孩子。教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表达情绪就是让孩子说:“我很开心,我很难受。”直接让他说心里的感受,表达他的情绪。情绪化表达在家长身上表现得更明显一点,类似于吼叫,发脾气:“别哭了,再哭打你一顿。你再说一句,再说嘴打烂。”可能因为这样他以后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一直累积,很可能有一天他爆发的时候是很吓人的,可能他长大就会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人。易怒型的家长带出来得孩子,可能会有很多后遗症。都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坏的童年要一生来治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的吧。如果我们小时候是在父母的打骂声中长大的,我们也像当年父母教育我们一样教育孩子,这不是恶性循环是什么!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特别想给别人撑个伞。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让孩子小小年纪体会一遍那样的心酸。允许孩子成为孩子,允许他表达自己的难过、愤怒、歇斯底里,然后抱抱他,告诉他爸爸妈妈在你身边,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克服。把孩子当孩子,让他感受到爱,在爱的陪伴下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