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获得孩子的信任,才会避免亲子关系中的抵触和逆反,获得相互的理解和沟通。
我觉得自己对孩子总是很独断,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和尊严、面子,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认为自己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永远都是错的。
我就像有些父母一样,会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而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成绩不好就是“笨孩子”,打破一个东西就是“熊孩子”,这样的偏见反而让孩子朝着你所说的那个方向发展。丢掉偏见才能对孩子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大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思维,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也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孩子的心理,去衡量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
但是孩子看到的世界跟大人看到的世界,很多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孩子所处的世界,进而体会孩子的心情。
父母应该把自己当作孩子,以孩子的角色去体验他们的感受。
理解不等同于赞同,理解是舍身处地地将心比心。如果父母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遇到问题时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了。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受到某种不公平的待遇或情绪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时,他们最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慰与理解。首先要认同与理解孩子的感受,从而使孩子听取我们的意见,有效的去解决问题。
理解孩子的家长经常是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的,努力做孩子的朋友,交谈时目光平视,语气委婉,总是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理解孩子的家长,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灵相通,情感交融;理解孩子的家长会经常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让孩子有为自己的事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有生气和恼火的权利。
“理解”能建立孩子的自尊,让他能感知别人,相信自己有能力与别人沟通,并感受彼此沟通带来的能量,进而由理解而体会到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