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本书叫作《儿童自然法则》。下面是这本书的内容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章,关于大脑的可塑性。作者塞利娜发现,法国40%的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她就不明白,小学的那个考试那么简单,怎么会40%的小学生不及格呢?就好像咱们现在去看中国的小学生考试也是那么简单,怎么可能一位数加法或者两位数加法考不及格呢?
她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她在2009年的时候,自己找了一所幼儿园,向教育部申请了一个课题,做了一个试点班,而且她这个试点班所选择的位置,不是在富人区那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地方,而是找了一个穷人区。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都不怎么管他们,家长都忙着打工赚钱。然后她把这个班改造了一下,做成了一个试点班,后来的结果就是这个试点班的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班级氛围非常轻松愉快,班上的同学关系都特别好。她把这整个实验的过程,用这本书记录了下来。
她说她这个教育方法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呢?第一个祖师爷叫让·伊塔尔,关于这个人,曾经有过一个纪录片叫作《野孩子》,就是讲他用这种自然的方式教育孩子的过程。让·伊塔尔的学生叫爱德华·塞甘,爱德华·塞甘的继承人就是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是20世纪初的一位教育家。这一派的观点认为,对于我们人来讲,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基因的影响还要大。
作为一个人,我们其实很弱小,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和马或者牛比起来,我们的大脑太弱了。因为我们生下来除了会哭、会动,什么都不会,我们很羡慕马,马一生下来,几分钟之后它就能站起来了,过一会儿就跟着母马跑起来了。但是你要注意,马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它不会再有更大的发展了。为什么我们人类生下来的时候,大脑是那么空白,什么都不会?因为它要为我们后天适应外部环境留下足够的空间。人的大脑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关于这一点,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专门阐释了后天的教养对于孩子大脑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大脑就在不断地构建。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所谓的教育就是你板起面孔来跟孩子说话,别认为只有这个叫作教育。不是只有你教训他的那一刻是在教育,而是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都是教育,他的大脑都在不断地构建。有很多父母经常会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乖一点,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当一个孩子真的变得所谓的“乖”了,很有可能代表着他的智力发展停滞了。就是他觉得什么都不敢做了,变得老老实实。你要知道,孩子头脑的成长速度是成年人没法想象的,速度太快了。
蒙台梭利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她说一个人在三岁以前所学到的信息,是今后人生的总和。你三岁以后学了很多东西,但这些信息加在一块儿,跟你三岁以前学的差不多。因为三岁以前,我们学会了情感,学会了语言,学会了色彩,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含有巨大信息量的东西。一个孩子的头脑当中大概有1000万亿个神经突触,每秒钟他们会建立700~1000个新的神经元联结。我们与孩子一起生活,就是在构建他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