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第三章阐述了潜藏的整体,要求我们全面认识世界,自我的局限和潜能,以及当事物限于分离我们应该怎么办、它还提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悖论。悖论原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方式,它是一面透镜,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促进优良教学的个性与人格有更多的认识。我反复读着这一章节,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想到了教学当中的一些现象。有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神情肃穆,讲起课来虽头头是道,但好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我们一个人担当着主要角色,很少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似乎课堂是专为我们而设,我们是舞台的主角。通过课下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持否定态度。他们回答的大致意思就像文中所讲的“他们说的话在他们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说的话一样。”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游离于学生之外了,没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央,也没有将自己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完全放到教学过程中去。而有的老师则恰恰相反,备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巴不得天天上这位老师的课,听过他的课之后,发现,这位教师不但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而且有一个特质,那就是能把他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他有联合能力,能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让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如鱼得水般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他的课堂如同磁石般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似施了魔法。
读了这本书,我对教学又有了新的理解,我在反思着自己在以往的教学生涯里是如何度过的,又是如何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我想自己的成功之处,也思考自己的不足。蓦然发现,在反思中,在对比中,我更加充满了今后教学的勇气及自己坚定要走的路,我希望当我再次走进课堂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又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