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孔融为什么会让梨吗?我说:为什么?我满以为女儿会说那是因为孔融尊老爱幼,有礼貌一类的词,结果女儿却说:有四种原因,一是可能孔融当时牙疼,不能吃梨;二是当时梨坏了;三是孔融让梨,想让别人帮他写作业。四是为了成名。小孩子的脑洞可真大,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她接着告诉我:妈妈,我是在一个笑话书上看的,当然是玩笑了。接着我便告诉女儿关于孔融的故事。
说到孔融小时候让梨,便想到长大后的孔融。成年孔融谁也不会想到,小时候懂事的孔融,长大之后却越来越不懂事,不但一点也不懂得“温良恭俭让”,更是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大嘴巴”。孔融还有“不孝弑母”的骂名,他在朝中任职的时候,曾公开发表过这样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在孔融看来,父母与孩子毫无感情可言,不过是像器物一样,物品从器物中取出之后,就与器物没有关系。这样的言论一出,就引发大众的哗然。他漠视伦理的亲情道德,是在否定自己的父母。祸从口出,此话不久便传到本就对孔融有谋害之心的曹操那里,随后便治了他的罪,于是这样的事件流传于众,慢慢就变为了“不孝弑母”。
正是因为他的口舌太可憎,回顾孔融一生的仕途,本是有着才情与品格的能人志士,但却因为不会审时度势而将自己逼到了死路。为人处世,只有才华是不足够的,还要有“眼色”,能够看清局面的势力,伺机而动,一味地横冲直撞,只会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而招致杀身之祸,还连累家人全部被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