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恰恰是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但是,家庭对绝大部分女性来说,往往意味着“牺牲”,至少要牺牲很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去处理家庭的琐事,例如孩子不肯睡觉了,老人生病了,亲戚串门了,等等,不得不推掉很多的同学聚会、健身课程和个人爱好。一个家的确需要一个凡事都操心的人,这样家里才有主心骨,才能团结在一起。但是这个主心骨就一定要什么事情都做好,抛开自己的一切吗?
的确,百分之百将自己牺牲在家务当中,不仅不能达到照顾家庭的理想效果,还会给自己制造伤口。如果家庭中产生不愉快,妈妈们很自然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的无能上,渐渐增加了负罪感和挫败感。而一个爱好,或者一份工作能让妈妈们重新找回自信和乐趣。
为什么说牺牲自我对家庭的好意未必见效?我们想一想,牺牲自我的妈妈们往往把孩子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小到系鞋带,大到他交了怎样的朋友、将来读什么大学等,事事都要关心。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知道妈妈为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或者就算是知道了,也觉得理所当然,少了感恩之心。长此以往,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私自利。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牺牲”自己,给孩子越多爱不代表对他越好,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家庭幸福美满,妈妈要学会适度从家庭孩子中抽身出来。对很多妈妈们来说,要从家庭抽身回到职业女性的角色稍嫌困难,但我们可以培养一个自己的爱好,或者养花种草,或者养养宠物等。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分散开来,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孩子、家庭和自己,每一个都能好好兼顾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