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7 星期一 晴(1926)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家庭教育两大任务: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孩子潜能。
二、亲子关系的含义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主要有三大影响
1、对语言发展之影响(语言的发展更多受益于母亲)
2、对人格形成之影响(家庭失和能造成幼儿口吃、紧张、易怒,长大后可能有神经症和少年犯罪)
3、对社会人际关系之影响(良好亲子关系中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奠 定了孩子与他人之间良好的适应基础,家庭冷淡、无爱的孩子长大后不易相信别人,不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影响着家庭的幸福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
青春期是成长中一个动荡的时期,青春期的亲子关系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重要,需要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养育的智慧。
第一个,他一会儿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一会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他一会儿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会儿觉得生活虚无缥缈,他的情绪转化很快。
第二个,是情绪容易走极端。另外,他的分寸感比较弱。他在努力地尝试走进成年人的世界,他在努力地适应整个社会的变化,但是他把握不好那个度。这个度的把握既需要经验,也需要体内激素的稳定。
第三个,你就算简单地问他一个问题,他也会觉得——你不要烦我。他们见到父母就会容易产生生气的感觉。
第四个,他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他想问题、思考问题更多的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他把自己的爱好当作全世界的爱好;他把自己的偶像当作全世界人的偶像。他觉得,你们都应该喜欢这些人,但是没想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偶像是谁。
第五个,他特别在意个人的隐私。有些事如果在10岁以前,或者再更小一点的时候,他会无所谓,让大家拿出来讲。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不愿意了。
六、青春期被称为“第二次断乳期”
指的是心理上的断乳,同时表明进入了新一轮的分离与个体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个阶段。
第一是分化。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空间,不喜欢和父母一起出行,有时故意叛逆,以此表明自己有独立的见解,与父母不同。
第二是实践。他们更热衷于交同龄朋友,遇到事情自己尝试解决,或者找同伴解决,不断地挣脱父母的管教。而那些与父母在和解阶段过渡得好,常和父母有效交流,和父母商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的孩子,大多内心会成长得更加独立、强大,更能独立地面对外界,也知道始终有父母做坚强后盾,有支持。
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和孩子关系很好,孩子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即使这个孩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即使孩子的家庭条件差,甚至家庭当中有犯罪行为,这个孩子也不容易变坏。
七、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被称为“保护性因素”
有这些因素保护,孩子各方面能成长得比较好。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而乐观的性格和平稳的情绪,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那些和父母关系很差的学生,他们要花大量的精力处理因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导致的情绪问题,因此对学习就没那么专注和投入了。
八、青春期对于亲子关系是个危机期,也恰恰是一个修复亲子关系的机遇。
孩子叛逆,寻求外部世界的发展,建立同伴友谊,情窦初开,这些都是与父母分离并独自长大的实践,父母应该支持鼓励他们,即使做不到往外推他们一把,也应该采取站在身后微笑着注视的心态,在左右陪伴。
当他们遇到困难,不是拉着他们回头,甚至取笑、讥讽他们,而是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并提供建设性意见,这就是健康的和解过程,也是在后面推动。
九、孩子可以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汲取心理营养
接纳、爱、温暖、肯定、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更有能力独立处理外部世界的问题和人际关系,同时又能和父母有恰当的连接。
包容、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底线和原则,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心和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需要家长不断地历练定力,得有看着孩子去撞南墙的舍得,有等他撞疼了,张开双臂允许他回来疗伤的胸怀。
做到这一点,家长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共情。
十、亲子关系的理解误区
(一)重教育,轻关系
很多父母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分数),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建立在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收到效果,“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 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把问题和孩子区分开。
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面对孩子。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关系好了说错了,他也听;关系不好说什么都不听。
(二)重教育内容,轻教育方式
判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好不好,不在于内容多么正确,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在亲子沟通中,你有多“对”, 就有多”错”。因为赢得孩子远比赢了孩子更重要。
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的孩子,不要用非黑即白的道理去教育他们。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会带给孩子什么影响呢?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很多孩子特别痛恨父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自己。教育追求的是“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
(三)重当前错误,轻未来发展
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就一定要采取严厉措施,把错误斩草除根。其实允许孩子犯在他的年龄可以犯的错误,往往结果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只有当父母认为是障碍时,它才会成为障碍。恰恰是父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和言语,把它真正演变为一个孩子成长的障碍。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错误、挫折是重要的,他们如同孩子成长的养分。做了某件错事就承担后果,孩子会印象深刻。知道这件事后面有一个秩序,要遵守游戏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经验很重要。
(四)严于律子,宽于待己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大道理讲得很好,但轮到自己的时候,总有很多理由,甚至摆出我是老子你是儿子,我能这样你就不能这样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有研究数据表明,孩子更希望家长远离手机或者网络,我们更需要成为孩子的正向榜样。”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行。”
十一、营造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议
(1)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一一家长对孩子很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但他内在已经成长起来的自我意识不想听到对他不利的评价,所以他装得满不在乎。
家长其实具有对孩子非常强大的影响潜力,就看怎么发挥了。并且,家长本身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要远远胜于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教育。
要想教孩子做一个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说教,家长自身的榜样就会带动孩子。想让孩子读书,家长自己每天也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不让孩子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孩子们最讨厌家长嘴上一套,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家长要想让孩子怎么发展,自己就要先做到。
(2)教育要以相互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有些父母习惯用惩罚作为教育手段,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思过程,使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
如果威胁一奖励模式是孩子学到的唯一的沟通模式,那么他们将无法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力量,因为受到惩罚的人自我价值感很低,无法形成正常的自尊。虽然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暂时妥协了,却是以牺牲孩子一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代价的。
要想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就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尊重他,不以他的弱小欺压他,允许他自由地表达自己。
教育要以相互尊重和信任为前提。相信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一样,自己有旺盛的生命力,要给他犯错、尝试的机会,给他自我成长自我修正的机会。
(3)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亮点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重视他人评价,非常在意自己的努力有没有被注意到。多看孩子的优点,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这是孩子成长进步的突破口。
教育最大的秘诀也许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成功是成功之母”——普通人“ ;失败是成功之母”——圣人
(4)和孩子进行良好而有效的沟通
对于好的亲子关系,沟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障时间,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一边吃饭 一边和孩子谈论点儿校园琐事,是不少家庭亲子沟通的主要方式。一顿谈笑风生的晚餐当然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但是,天马行空式的聊天并不能代替有意识的沟通,仅仅依靠餐桌交流,不能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其实很多孩子觉得,和父母有专门时间谈心,能使自己与父母间的沟通更为深入。在共同的游戏或活动中交流,更能促进两代间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其次,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
很多家长都有体会,孩子情绪冲动时,与他们讲道理往往行不通。那是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情绪控制和合理决策的前额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情绪冲动时启动的是“情绪脑” —— 边缘系统和脑干,它们反倒会让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情感沟通很重要,身体接触力量强。
要想让孩子理性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首先要认真倾听,接纳他的情绪,体会他的感受。这样,情绪脑才会放行,交给前额理性脑部分处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认真倾听和体会,给予简单的回应,这样做效果往往好于我们对孩子情绪的否定或者评判。适当的身体接触,胜过千言万语。
第三,真诚地表达欣赏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不断指责问题行为,不仅无助于取消问题行为的神经连接, 相反会加深神经连接,使改变更加困难。着手建立新的神经连接, 更有助于问题解决。
如果希望孩子在哪方面做好,那么只要有进步,就真诚地赞美他。不想让孩子做什么,就不要和他一直强调。只需要多鼓励他去做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慢慢就消失了。这需要时间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