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先生三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又花费十年的功夫写这本书确实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今天的这个章节,是在昨天提出的六对悖论的基础上,帕尔默先生又进行实践悖论的指导,对我们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每一对悖论都值得我们自己慢慢地深入、细致地交流。鉴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仅以第一个悖论的实践做分享。 文中很多话一直在耳边回响“如此拘泥于文本的、最索然无味的课,使人觉得我们还不如呆在家里。”“它不能像菜谱一样被遵从。”“一篇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文本却需要我们投入,提供给学生进入到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去讨论和思考的空间,真正的学习就发生了。”“从一篇文本中提取教育线索,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寻找这篇文本能教给我们什么,而且要寻找我们能教给这篇文本什么。”……这些话语不断在脑海中翻滚,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教师解读文本和进行设计的重要性!下乡听课的场景历历在目,一个文本对话的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细碎且抓不住重点,对学生的理解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可见我们对文本根本没有进行解读,只是理解的层面,这样在教学时也只能就教材教教材,像菜谱一样被遵从,这样索然无味的课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学;对于高段的文本对话学生理解上有困难,这很正常,那我们教师地作用在哪里?我们需要深入解读文本,用自己的投入和设计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并与文本进行对话,正如帕尔默先生说的:提供给学生进入到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去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设计基于本话题界限内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开放,真实表达自己,真正运用所学语言在交际,这时真正的学习就发生了。 深入解读文本是一个非常深入的研究课题,不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层面,这只是低阶思维。而是像晓飞说的还要有高级层面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是高阶思维培养。要做到这一层,我们真的还要寻找我们能给这篇对话文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