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昨晚问我吃什么?考虑到家里实在没有什么食材了,就问他“鸡蛋羹可以吗?”
他说好,接着问我:“你现在做鸡蛋羹怎么也不放火腿肠了呢?”
我说:“你给我找的教学视频里也没放火腿肠啊。你想吃啊?想吃就给你放点。”
今天早晨,如约给他做鸡蛋羹。按照往常的做法,先在锅里加水烧开,烧水的同时打鸡蛋、搅拌均匀、按1:1的比例加入水、放盐、再搅拌均匀、用过滤网过滤蛋液。这一套程序做下来,水也烧开了,放蒸锅蒸8分钟,即可食用。
今天要给他放火腿肠,突然发现家里没有了,改用火腿代替。心想反正蛋液里已经加入了其它东西,也没必要再过滤了,直接蒸吧。结果悲催的事情发生了,别说8分钟了,18分钟都没蒸熟。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就省略了过滤这个环节吗?怎么就不熟了呢?
眼看着算好的时间很充裕,居然出现了意外,马上就7点了,再做其它早饭也来不及了。我捧着儿子的脸,愧疚地说:“不好意思,今天吃不上饭了,要不你先吃点武大郎烧饼、绿豆糕吧。”
儿子很善解人意的说:“没事,我也不是很饿,中午多吃点吧。”说完就让我送他去上学了。
一路上,我心里都在感慨,孩子对父母,要比我们对孩子包容多了。如果今天是因为儿子自己睡不醒赖床、拖拉而吃不上饭,我大概又要对他说教两句的。可是这回是我自己出现了状况,儿子却一句责备抱怨的话都没有。
想起前一阵看的一个视频,妈妈打开什么东西(记不清了)的时候,不小心撒了一地,女儿连忙跑过来帮妈妈一个一个捡起来,捡完递过去的时候还冲妈妈甜甜一笑。妈妈的心当场就化了,事后也感慨,如果是女儿把东西撒了,估计马上就会责备她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而女儿恰恰相反,第一反应是去帮助妈妈,一起把东西捡起来。
我想,我们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会有很多次这样双标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出了差错不希望别人指责,但孩子这样就会把他们批评一顿。
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小时候每次把衣服划破了、把碗摔坏了、把东西撒在地上了,妈妈都会劈头盖脸把我训一顿,导致后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一“闯祸”就提心吊胆。
儿子出生以后,为了不让他重复我曾经的情绪体验,我完全抛开了妈妈的教育方式,自己去学习、探索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利的方式。
当他把水洒出来的时候,我会平静地让他自己擦干净,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他把菜汤不小心弄到衣服上的时候,我会教他怎么吃饭才不会让衣服遭殃;当他把盘子摔到地上的时候,我先告诉他不要扎到手。
我想,孩子在“闯祸”的那一刻,已经很惊慌无措了,他们也害怕父母生气发火。我们要做的,是告诉他们后续应该怎么办,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而不是先发泄一通怒火,这样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把孩子训的唯唯诺诺,要么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对待孩子,还是要多一些,再多一些耐心,学会换位思考,少发脾气,多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