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31 周五 晴
亲子日记第1592篇
岁月如梭,转眼已是三月份的最后一天,抓住时间的这个小尾巴,来记录我此刻的心情和读书的感受及心得。
今天又在接着读《自律的孩子有大格局》,科学研究表明,人有两个大脑:情绪脑、思考脑。如果把情绪脑比喻为发动机,那么思考脑就是方向盘和刹车。孩子的特点是情绪脑强大,而思考脑还处在发育阶段。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只要让孩子选择,他就会去思考。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尽量多用“思考性语言”,少用或者不用“战斗性语言”。所谓战斗性语言,就是用指责、贬低、训斥的话,或大吼大叫的行为,刺激出孩子强烈的战斗精神,让孩子为捍卫自己而尖叫、哭闹、打滚,或者是顶撞父母。战斗性语言刺激的是情绪脑,启动了孩子的“刺激-反应”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启动,不经过大脑思考,自动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进入战斗状态,采取激越的抵触和反抗行为。用战斗性语言,其实就是父母用情绪脑去撞击孩子的情绪脑,就像火星撞地球,灾难不可避免。
除了战斗性语言,还有一种思考性语言,它包括两个方面:父母用思考脑经过思考后,冷静地说出理智的话,这些话启动了孩子的思考脑,让孩子进行思考。思考性语言能屏蔽孩子的情绪脑,关闭“刺激-反应”模式,让孩子变得冷静,开始思考。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段意义深远的话:“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片空间。在那片空间里,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反应。在选择性反应中,我们获得了成长与自由。” 思考性语言能帮助孩子去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并且是源于他们自己考虑后的决定。比起听从别人的话,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给自己发出指令,并且从中能学到更多。比起我们的声音,孩子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来自于自己头脑的声音。当他们做选择时,他们在思考自己一旦选定了,同时也就学到了一课。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常常给他们提供选择,让他们思考的原因。
通过看书学习,我又有了新的收获,有收获就会很快乐!相信以后与孩子的相处会更加融洽,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背诵父母规第167天,亲子共成长我一直在路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