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清兮还小,还记得抽空,真是抽空去听了杨馆长讲《安的种子》,她把薄薄的绘本讲厚了,又把厚厚的绘本讲薄了。那时才真正意识到绘本的价值,回家也像模像样的给孩子讲了几天,但终究是没有坚持下来。但这并不妨碍,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发芽了,说不上是什么种子,可能是渴望,也可能是改变,或许就是听完后的那种悸动和共鸣。绘本里描述的境界,无论是对己还是对家人,始终未达到。
几年后的今天,馆长经历了蜕变,再次跟我们分享《安的种子》。这个机会,又是忙里偷闲。清兮已经长大,我跟她说,妈妈也要上课学习了,但是这次,是我上去上课,你在下面等我,我们进行角色互换。好在她欣然同意,并为此兴奋。《安的种子》如今再来看,会发现更多的东西。而馆长的主题在于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让那个弱小,彷徨,迷茫,不知所措的自己长大。有些东西,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能内心有力量的人,并不会为此困扰。而对于缺乏内心力量的人来说,让自己回家,真的很重要。馆长让大家观察本,静和安在拿到种子时候的神态,我印象最深,感觉最震撼的便是安将种子放在手心时的那种专注和恬淡。画面是静止的,但他却有一种强大的磁场,让人感觉不由自主的想靠近,一条小狗和他如影相随,也是因了这种气场。究其原因,是安在做自己,他尊重自然规律,内心力量强大,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珍视自己的内心,所以那颗在他手中的种子,最后绽放出了千年莲花。而莲花绽放的时候,他却一如往常,该干啥干啥。他会因为绽放而欣喜,但这些绽放,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平常的事儿,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他不会为此欣喜若狂。内心有力量,绽放会成为生命中的常态。
内心有力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是折射出来,确是一种具象。内心有力量,是馆长的白衬衣群,是她举手投足之间的自信,是她侃侃而谈的从容。最近馆长们一直在学习,在探究“回家的路”,当我看到朋友圈里她们发的一些感悟时,还在想,要是她们能够有一场沙龙式分享就好了,竟然一下子梦想成真。
读过一些,接触过一些,慢慢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前行的路上,一群人确实会走的更远。有些人,无形中就成了一束光,如果走的比较慢,不妨成为“追光者”。
而就育儿层面来说,这本书中也蕴含了无穷的智慧。如果种子代表的是孩子,本的手放在后面,并且是张开的,并没有珍视孩子。他昂首阔波,不经思索,便希望“孩子”绽放;静将种子握在手里,仰望天空,各种呵护,却不在合适的时机,最终没有收获,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给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控制却让他远离,那就成为安吧,珍视种子,在合适的时机播种,安然等待开花,开花后一如既往的恬淡。莲花盛开,生活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