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一次的古诗文考级快开始了,最近正督促学生背12级古诗,闺女六年级,背诗很慢,而且还总出错,每次我督促她背诗,娘俩都得吵上几句。鉴于这种情况,我就每天唠唠叨叨地提醒她背诗。她总是不胜其烦,我也很郁闷,总觉得她记忆力有问题。
这周末我让学生背完12级的20首。闺女只背了前15首,后5首还没背。在家憋了一天的她,晚上非常想出去逛逛。于是我说如果你能把后5首诗都背下来,妈妈就带你去步行街逛逛,再吃点“垃圾食品”。不过现在已经6点多了,有点晚了。她立刻给我讲价,说:那我先背前三首,回来再背后两首可以吗?我还不饿,等我背完了咱们就去。”我心中狡黠,3首也行,12级的古诗都是很长的,还有小古文,不好背,这大约又不用出去了。
于是我不再管她,转身去忙。大约10分钟的功夫,她来找我检查。我有些差异,竟然都会背了。我故作大吃一惊状问她,这次你咋背的这么快?打通了任督二脉吗?她嘿嘿一笑,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我想这大约是内驱力的作用吧。前几日我出发回来,包还没放下,她爹就忙不迭地找我告状,数落闺女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怎样怎样惹他生气。我说:我每天都带着她,你说的这些我比你清楚。但我们只能慢慢进行改变,你发火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在发现她错误的时候把她打一顿,但是能起到什么效果呢?如果一直强压,那么估计到不了初中,高中,孩子就开始叛逆。那么多出事的案例,还不够警醒吗?
听了武校长的讲座,我也更加明白了: 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渴望生长的原始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内驱力。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唤醒她的“内驱力”。就比如今天晚上的背诗,已经由“妈妈让我背”变成了“我要自己背”。这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趁热打铁,在去往步行街的路上又使劲夸了夸奖了她。娘俩很愉快地在步行街共进晚餐。回家以后,没用我提醒,她主动把后两首很快就背下来了。
原来鸡飞狗跳的背诗活动,今天竟然如此和谐。通过此事,我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们要认真的研究孩子,找出自己孩子的特点,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自主追求更好的自己。这样不仅孩子会越来越棒,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