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心力求实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是开创一个实践求真共同体的空间。求真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就是体现这一主张:现实是共同体中相互联系的网络,我们只有处于共同体中才能认识现实。作者用了一个小故事阐明了这一主张:作者曾在某所研究型大学做关于教育共同体的演讲,演讲时作者关注了一位坐在礼堂前排的听众,只见他正襟危坐,神情专注,年逾古稀,衣着考究,身材高挑,一头白发的史密斯博士,荣誉退休的生物学教授。开始讨论时,他说:“我无法理解为何要对高等教育共同体感到大惊小怪,说到底它不过点明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这是对作者提出的教育共同体的肯定。有谁知道作者提出“教育共同体”这一主张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大约60年或90年以前,早期的生物学家多半会把作者说的教育共同体当成反面教材,他们认为生存就是个体之间一场无休止、你死我活的搏斗,大自然就如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中名句“自然的爪牙染满了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达尔文的学说恃强凌弱的适者生存。时至今日从物竞天择的单打独斗观转向群体合作观。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教育共同体的主张为教育赋予了温度。所以作者说求真共同体的模式,才能游刃有余地担负起求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我们要非常感谢作者提出“教育共同体”的主张,要珍惜教育共同体在全球领域的认可,我们要把这思想精髓渗透到我们教学之中,这是教育的福音,更是学生的福音。教育共同体的课堂应是合作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命脉,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搭建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莫再让他们“戴着镣铐跳舞”。孩子们能互相学习,勇于交流,勇于展示,共同成长。教师要当好引导者,为他们“推波助澜”。教育共同体的课堂是相关学科融合的课堂。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完整与世界联系中的交融。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理解现实。真正的共同体是这样一个认知形象:即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深陷网中,又拥抱那些恰好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益无害的事实。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这个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而是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的力量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