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会的家长送来三张秦腔戏票,今晚有他的演出。放下手里的工作,欣然前往。文化产业园是我喜欢的地方,曾经经常来这里吃饭,看电影,欣赏美术创意作品,77小剧场是第一次来,环境还不错。紧紧张张赶到,刚好开始。
母亲是戏迷,会唱很多京剧豫剧名段,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戏,像听故事一样,家里有了电视后,第一天就是看的《卷席筒》,因为好奇,跟着大人看,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20岁左右,买过两盘越剧《红楼梦》的磁带,柔美的唱腔,以宝黛爱情为线索的剧情,反复听过很多遍,也在黛玉焚诗的那段哭过,感觉听和读更能共情。
今天很认真的感受了一下戏曲的魅力,从唱念做打到道具、服饰、表情无不再讲述或表达人物的内心,又感觉比电影更引人入胜。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我也会哼唱几句三滴血,探窑,以前不喜欢,总觉得唱腔野,其实是没有看进去。今晚现场欣赏了《扈家庄》《黄鹤楼》《劈棺惊梦》《抱妆盒》《打镇台》5台折子戏,再次让我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想起网课期间学课文《梅兰芳》带学生一起看了电影《梅兰芳》,在内忧外患的时代,绝大多数艺术家自觉选择为人生而艺术,梅兰芳是其中的佼佼者。为艺术而艺术者,往往难以被世俗社会所容,常遭误解,被视为异类。《梅兰芳》的不同凡响之处亦在于此,艺术与人生,两者的重合与冲突,因为有艰难困境所以能荡气回肠。
今天还特别感关注了一下秦腔的唱词,很想好好读读戏文,感受一下语言节奏,了解了一下,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戏剧真是容艺术、文化、历史与一体的,看着精美的装扮,一招一式的拿捏,我在想我的学生谁具有这样的表演天赋可以传承?我们能不能开一个秦腔社团?城关教育能不能开一个少儿秦剧团,让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