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样的作用
《说文解字》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施作善也。”教育是以身作则,教育就是率先垂范,就是为孩子做榜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谓之“三纲”多人说这是封建糟粕,但我认为这是对古圣先贤所说的人到规律的误读。“纲”就是榜样、表率,是说上级要给下级做榜样,父母要给子女做棒样,丈夫要给妻子做榜样。这样理解,一切都回归本位,遵循规律了。
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做父母的就要努力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强加给孩子身上去,这对孩子不公平!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原种”,如果你种下的“种子”是玉米,为什么非要求长出来的是小麦呢?
有个“三只鸟”的故事。
有个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的说:“世界笨鸟有三种,第一种是先飞的,所谓笨鸟先飞;第二种是嫌累不飞的,这是放弃自己;第三种是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求下一代拼命飞!”
如果我们父母都做不好,为什么要渴求孩子能做好呢?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一位母亲带着自己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逛超市,因贪图小便宜,该母亲在超市偷盗了几条内裤。这则报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警方提供了一段视频,其中有儿子和妈妈的对话:儿子说:“ 妈妈,我们以后要再拿人家的东西了,好不好?”
妈妈哭泣着说:“好的,妈妈错了。”
孔子曰:“不二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再犯第二次。但愿这位母亲,不要再犯重复的错误,因为妈妈在做,孩子在看!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父母带着孩子买东西时,回家后发现对方多给了他们一些钱,他们不是主动退还,而是偷偷留下,在孩子面前大谈如何赚到了便宜,如何“小发了一笔”;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张家长,李家短,随意散发谣言,混淆是非;等等。这些都会带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来讲,这都是坏榜样。
教育就是师范和模仿。妈妈的师范,就是坐下来静静的读书,“我都成了文化人了,你们要向我学习”虽有玩笑之意,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妈妈的努力与专注,这必然成为孩子认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之源。爸爸的示范,姐姐的榜样,让孩子看到了生活中模仿的“模板”,于是,第三杯水就在这个时机出现了。教育无小事,一声“爷爷,您好”会让老人的心里如同注入了一股清泉;给人的心灵增添一种阳光之美;一回不经意的助人,就会给孩子带来回味无穷的余香。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生活中的小事,给孩子做出“样子”,旨在助力孩子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