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星期二期
昨天晚上听立波老师的直播课,期中有家长连麦咨询“高三孩子辍学”应怎么办?虽然孩子家长曾经单独找老师当面做过咨询,可是听孩子妈妈的语气,心里依然是没有底的,依然是焦虑不安的似乎在说“谁能给我一粒万能的药丸”“谁能让我的孩子赶紧回到学校去?”,听这位妈妈的分享,我推测,这个孩子在他父母眼里曾经一定是个“好”孩子,能考上高中,学习成绩肯定是相当不错的,可是为何到了最后关头却辍学了,学校方面有一些原因,不过家庭方面原因要多一些,因为我觉得家长,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一些。可惜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看不到问题背后的根源,总是觉得“哪有那么大的压力啊?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太矫情了,在学校吃穿啥也不用操心,不就是光学习吗?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只要好好听老师讲课,怎么可能啥都不会?还时不时的给家长添麻烦,老师说不得,打不得,动不动就辍学,离家出走。就是惯出来的坏毛病!……”可事实真的是“只有经历过的才有发言权。”
听了这位家长的咨询,我不由得想起姐姐家的大外甥,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我们眼里的“乖”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是拔尖的,但是也算是不错的,可是从上初中开始,“叛逆”的迹象逐渐明显了。虽然在老师的严格管教下,最后逆袭,考上了一中,可是这个中考是考给家长看的“你不是让我考一中吗?好!我就给你考给你看看!”因为大外甥在中考前不只一次提出“想上个职业类的学校。一中管的太严了,压力太大了!不等上完学就得疯了。可是爸妈非得让考一中!唉!就算是考上我也不打算上!”所以孩子中考的“动力”不是源于自己的内心,可惜的是,姐姐没有听出孩子说的话,“我是考给你们看的,为了满足你们的攀比心,虚荣心。”果不然,一升入高中就是各种的“调皮捣蛋”巴不得老师把他赶回家。姐姐的“一中梦”是圆了,可是真正的噩梦才刚开始,老师隔三差五的打电话找家长,要么被老师赶回家,要么过完周末后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当孩子把学习定性为“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那么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了,学习不再是完成挑战后的喜悦,而是成为了一种“牺牲”,牺牲了自己的自由,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牺牲了自己的选择权。孩子们的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把这份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他们可以选择先学习还是先玩,他们可以选择上哪个学校,他们可以选择白天学习还是晚上学习,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如果他们连自己如何安排自己任务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学习就慢慢的成了孩子的负担,成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而不是垫脚石。
一个孩子能成长为什么样,有怎样的人生,必须要有他们自己的参与,只有能够把舵掌控在自己手里的孩子,才会有扬帆远航的动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