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放学,儿子就告诉我,“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
还不等我回答,想到我习惯先问坏消息,直接说,“我还是先跟你说坏消息吧,科学和道法考得不好,估计每一门至少都得扣10分,加起来就是20分。好消息就是语数英考得还行,数学100、英语100、语文99.5。”
当时与一位家长约好了见面,只对他说了一声“好”,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回家的路上,详细问了问考试情况,告诉他科学和道法知识点该背起来了,考试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回到家,儿子就开启了疯玩模式。如果是在一个多月之前,大概就要督促他赶紧去背知识点了。现在随着一天天日记写下来,感觉自己心态平和了许多,没有那么急切了。想到他刚刚期中考试完,也是想要放松一下,就随他去了,只是提醒他别忘了练字和写日记。
关于孩子的学习,我一贯的原则就是,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做,把知识学会了、掌握了,就行了。不是非要考100,也不是非要考第一,关键看你是不是努力了?
我不是一个喜欢比较的人,也从来不拿孩子和别人比,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大脑发育的方向也不同,有的文笔斐然,有的立体空间感知能力强,有的语感好,有的擅长推理运算,没的比。要说比的话,也应该是自己与自己比,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尽心尽力了,还是偷懒耍滑了?还有就是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成绩好了不自大,考得差了也别灰心。
学习就像马拉松,有的人即使赢在了起跑线上,但如果期间松懈了,也会慢慢落在后面。有的人虽然起跑晚了几步,但一直努力向前,也会迎头追上,冲在前列。关键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近些年,教育界也开始内卷,出现了不少“鸡娃”。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还能多才多艺,眼界开阔,知识渊博。这个想法无可厚非,谁还不对孩子寄予厚望了?“鸡娃”不“鸡娃”的,也是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就是喜欢学习,对各项知识和技能都兴趣浓厚,学习使他快乐,学习能给他带来成就感,那就“鸡娃”吧,孩子乐在其中呢。有的则对父母的安排不喜欢、不感兴趣,甚至对“鸡”的状态特别抵触,非要逼他学,那只能是多方痛苦的局面。
就我个人而言,不喜欢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也不喜欢面临太大的压力。我理想的状态是,从从容容,不慌不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所以,我也没有要求儿子在家一定要做多少题,要背多少知识点,你自己来安排自己的节奏,只要掌握了就好。如果学会了,在家不学习也行,如果没学会,98分也还是需要继续努力。
学习因人而异,教育也是因材施教,每个人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