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好的家庭教养好的孩子!
春风

图像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采取的子女教育的态度、模式、方法和行为。好的家庭教育长什么样?父母应常备哪些观念?下面的这些建议,家长再忙也要看看(如果你实在很忙,记住每一个小标题就行了)。

01

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

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在学校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与他人共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学会输,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合作与竞争,如何学会选择,如何看待名利荣誉得失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必然要遇到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教育的机会,也是学生成长的机会。

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智慧的家长,总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成长中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教育契机,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并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长。这样的家长,是与老师配合,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打败问题。

也有些家长,面对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自身不够理性,情绪化地应对,帮助孩子讨公道、要说法、求荣誉、免惩戒等等。这样看起来是帮助孩子,结果却往往错误地引导了孩子的价值观,恰恰是和问题一起,打败了孩子。

问题是孩子成长的磨刀石,而不是绊脚石。家长应当与老师配合,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02

让孩子累并快乐地学习

按照孩子学习的轻松程度和快乐程度,可以将孩子的学习状态划分为四个象限:轻松而快乐、轻松而痛苦、累并快乐、累并痛苦。

第四象限的学习状态,孩子学得很累,也很痛苦。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可取的,却也是很多孩子的真实学习状态。

虽然我们的家长希望孩子轻松而快乐地学习,就是第一象限的学习状态,但这种状态是理想中的,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真正的深度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

孩子最佳的学习状态应当是累并快乐地学习。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被挑战的愉悦,学习就变成一件有意思、有挑战、有意义的事,孩子学习虽然累但很快乐。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而让孩子累并快乐地学习,一是需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快乐并不等于轻松。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对他们学习的容量、知识的宽度、思维的深度做出更高的要求。

03

多做孩子的父母,

少做学生的家长

PROBLEM

亲子关系的矛盾,很多是因为父母更多的做了学生家长,而没有做好孩子的父母。

父母应当清楚,做孩子的父母是我们的主要角色,也是一辈子的角色,学生的家长是我们次要角色。如果角色错位,将学生家长作为我们的主要角色,就会本末倒置,缺失了做父母的职责,却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仅没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做父母,就是要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全身心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关心孩子的品行、健康、情感、心理等,做孩子的健康照护者、情感陪伴者、价值引领者,当然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如果我们真的做好了父母,孩子的学业问题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强化自己学生家长的角色,眼中只有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和孩子交流开口学习、闭口成绩,看不得孩子休息和玩耍,不能允许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和下滑,经常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等,反而淡化了父母的角色,那么,孩子会觉得我们做父母的很功利,并不是真正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这样的结果反而起反作用,不仅不能改善孩子的学业,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则会影响亲子关系。

图像

04

将批评包裹在正面激励之中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激励。即便是批评,也需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将批评包裹在正面激励之中。一般要遵循一比五的黄金比,也就是说,当父母要纠正孩子一个负面行为的时候,同时至少鼓励他的五个正面行为;当批评孩子某个缺点和问题的时候,要同时至少表扬他的五个优点。

李希贵校长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像一个三明治,将批评包裹在表扬之中,以便让孩子能够接受父母的批评。如果只是单纯的批评,也许会造成孩子的逆反,你还没开口,他已经从大脑中屏蔽你要说的信息。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了。

李校长还提出了一个“随时表扬,定期批评”的原则。表扬不分时间和场合,只要孩子表现好,随时表扬;但批评不能随口就来,需要延迟批评,选择适当的时间窗口,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孩子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当然,表扬要具体,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这样的表扬才能起到激励和强化正面行为的作用。批评孩子需要理性,不附加情绪化的语气和语言,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与别人家孩子比较。过于情绪化的批评会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会伤害亲子关系。

05

不要直接用物质去“利诱”孩子

不要直接用物质去“利诱”孩子完成任何事。物质奖励如果过度,有时候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可能为了奖励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既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而且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简单的物质奖励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内在需求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还有更高层面的,如情感、心理、社会性需求。

所以,物质奖励只停留在胡萝卜加大棒的低层次之上,仍然属于外力的范畴;而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才是根本。

很多时候,不花钱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意义:

比如,不是奖励孩子去饭店吃一顿大餐,而是奖励孩子决定全家今天的一日三餐吃什么,享受个人的决定权利;

不是奖励孩子多少金钱,而是奖励孩子实现他的一个小心愿,比如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享受做小主人的快乐体验等等。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奖励需要设计,不要直接奖励物质,而是将奖励本身设计得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和成长价值。

06

教会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孩子的时间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父母从小培养。父母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因人而异。时间管理主要是指时间安排和事务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可以用成人的习惯或别人家孩子的习惯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第二,用时间奖励孩子。在制定时间安排时,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某项任务,节约的时间应当奖励给孩子,由孩子自主分配,可以用来阅读、玩耍、休息和运动,做孩子自己喜欢的事。

图像

第三,鼓励孩子限时完成作业。对于习惯于磨蹭的孩子,要鼓励他限时完成作业,每一个学科的作业,甚至每一道题,都设置一个时限,以此来让孩子自我督促,提升阅读、书写、思考的速度。

第四,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碎片化时间。帮助孩子做时间管理,缩小时间的颗粒度,精细到用分钟来安排事情。

第五,要事第一。让孩子按照时间管理的四象限(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来安排时间,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

第六,设置天才时间。所谓天才时间,就是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之时,既是高度的专注和投入,也是高度的快乐和愉悦,是最好的休息和身心能量的补充。

第七,记录和审计时间。可以让孩子做三天或一周的时间记录,看看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审计一下,看看那些时间是被无效浪费了,哪些时间还可以更加有效率,每天有多少碎片化时间可以利用等等。

图像

07

多归因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是智力因素(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情绪、毅力、兴趣等)两方面综合的结果,儿童的学习也是如此。

但是鉴于智力因素的先天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后天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更多地归因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多地归因于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

所以,当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归因于他聪明还是愚笨,而是帮助他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投入。表扬孩子时,不要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这次成功了,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批评孩子时,永远不要说他笨,而是引导他分析自己是否粗心,是否努力不够等等。

如果我们过多地归因于孩子的智力因素,其实是归因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这是固定性思维方式,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失望、自卑等负面评价。

相反,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归因于非智力因素,更多地归因于那些能够改变的因素,这有利于引导孩子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是获得不断的进步。古人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08

拉长时间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这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应当谈论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

但在当下,人们往往将教育的目标窄化为培养人材而不是培养人,将教育的功能窄化为训练,将儿童的成长窄化为分数与成绩。这是教育的短视、功利和异化。

数学上有条曲线叫指数曲线,它表明一个人开始可能走得很慢,经过一个长长的平台期,但是厚积薄发,到了某一个时间点,开始突飞猛进。真正有价值的是指数曲线,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长,就有可能克服教育的短视与功利,消解教育焦虑。比如,当我们从未来20年、30年甚至孩子的一生来看待今天的教育,我们就可能更加重视孩子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身心健康,而不仅是某个学科、某次考试的成绩。

当时间的尺度拉长,就有可能更加宽容地看待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成长曲线,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从容、更加包容、也更加全面地审视当下的教育和孩子的未来。

图像

09

给孩子的成长留白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的成长留白。让他在自己的成长空间中,学会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让他的主体性慢慢生长起来,不仅有自主性人格,而且有自主和自律的能力,进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的目的。

有些父母往往见不得孩子有空闲时间,更见不得孩子偷闲玩耍,巴不得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学习。

这种不给孩子留白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比较好的方式是父母帮助孩子一起规划时间,有适当的运动、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如果孩子学习效率高,节约的时间应当让他自由支配。

父母事事包办,时时管控,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觉得密不透风,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孩子长不大。父母希望孩子成功,却没有给他成功的能力。这本质上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10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多数孩子本能地希望得到即时满足,想要一个礼物,想要吃东西……希望马上能够实现。所谓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奖励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韧性、耐心、自律、自控能力。自律和自控能力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至关重要。

对于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对于孩子的合理性需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延迟满足的习惯。同时,对于延迟满足,给予更加丰厚的回报,来帮助孩子强化他的自律与自控。

当孩子更加自律和自控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自我掌控和自主的成就感,这也会促进他更加自律。自律本身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父母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孩子的自律品质。

图像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094470
推荐日记
《33》
《亲子日记第54天》
《基础知识五学习感悟 60》
《亲子日记(69)》
《越感恩越幸福(2220)》
《5月30日:亲子日记第七十六篇》
《闺女回来了》
《亲子日记 1733 琪琪外婆 下午姥爷送琪琪回校》
《2023年5月29日星期一亲子日记第415天》
《2023.5.30课程笔记》
《5.31【381】感恩老师——高中最后一次大休》
《六一汇演后补》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多云 亲子日记58》
《【506】2023.5.30》
《有意义的一天》
《2023.5.30日,记录点滴生活第104天》
《周一(62)补》
《亲子日记第133篇》
《亲子日记470篇引体向上》
《何为优秀》
《感动的一天》
《睿睿同学要养成好习惯(5.30)》
《吐槽老公的一天》
《31》
《陪,第1010天》
《随记》
《2023年5月30日 第79篇》
《亲子日记》
《34》
《周末》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