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 星期四 晴
常常思考,为什么魏书生老师的课那么神奇?学生喜欢听,效果好,自己还不累?
拜读过魏书生的《教育漫谈》,多次听魏老师的视频讲座(视频号),学到了一些办法。学生能做的事自己不做。培养孩子做事、学习能力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经常鼓励期待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们经常讲到下课,嗓子疼。还不放心,有时下课还要讲。
我想试着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如:考词默写同桌互相检查。规定每天早晨互查互判,可是学生来得迟迟早早不统一,有的落实不到位。课上查,有时觉得浪费时间。因每天有固定的口语训练,每节课有新课任务,总是没有按时间有序完成。安排了小助手查,也是因忙忙碌碌没有坚持下去。后来又让组长查,老师判。经常累得手臂麻,可还是没有更好的效果。怎么办?静下心来想想,没有固定模式,做法换来换去,孩子们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所以,以后要提前想好,按一种做法,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就如我们班的立定跳远,每天间操后排队练习。每天如此,两年下来,孩子们逐步掌握了立定跳远的方法。有的孩子更是令人惊喜。三年级男孩子达到2米多,女孩子达到1米8多。这就是长期坚持的成绩。所以,任何事,都要用一种固定的方式坚持下来,才会有成绩。
以后,我能否试着让孩子当老师,学着讲。给孩子留有时间,试着检查批改作业。我只负责教他们怎么讲,怎么批改?这样,既能让老师用更多时间备课、批改作文,又可以锻炼孩子们,增加自信?
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应学会逐步去尝试。为什么想了不去做呢?只有做了才会有方法,有效果,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