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冷子兴给贾雨村献计,让他去麻烦林如海向贾政推荐自己,林如海向贾政修下荐书一封,正巧贾母心疼黛玉年幼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让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林如海便让贾雨村同去。贾雨村去了不到两个月,贾雨村便补了金陵应天府空缺,择日上任了。
林黛玉到了荣国府,早就听说外祖母家和别家不同,果真如此,处处显示出豪华气派,有钱奢靡的生活,又和长辈姊妹们打了照面,对王熙凤的出场作了详细介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贾母及其他人对她的态度和她与众不同的穿着打扮,就知在府里地位不一般,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林黛玉又见了贾宝玉,和别人口中说的不太一样,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稍;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判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动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那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不喜欢贾宝玉的人,就觉得这两首词是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贬斥。是说贾宝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懦弱无能,胸无大志,是一个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喜欢贾宝玉的人,就觉得这两首词是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褒扬。是说贾宝玉表面上不务正业,虚度光阴,和当时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是这种格格不入却正好是因为他的轻狂和清高,是因为他有个性,有傲骨。 贾宝玉的悲悯情怀,贾宝玉的淡泊名利,贾宝玉内心对诗意生活的追求,都不是那些精神空虚的纨绔子弟可以学得像的。因此,《西江月》既不是对贾宝玉的褒扬,也不是对贾宝玉的贬低,而是对贾宝玉的理解和悲悯。我觉得只可惜宝玉出生在封建社会里,如果在现在定能成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