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午,我下班匆匆回到家。手中的东西还没放好,就听到果果兴奋地大叫:“妈妈,你快来看看。你来看看嘛。”还一边挥动着手中的纸。可我一直没有顾上看她,也没回应她。没想到她等我从厨房出来的时候,发现她有点难过的样子。当时我就觉得纳闷,我也没有说她骂她啊,怎么会这样?等我过去问她的时候。她把手中画的我的画像递过来。
原来她一直想跟我分享自己的作品,可被我一次次忽视了。也许,我们都曾这样忽视过孩子。觉得自己的事很多,很重要,你们小孩的事都不是事儿,等等再说。做了父母,才会发现,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弄一些动静来吸引你的关注。而且年龄越小,弄的动静越多。而孩子越大,这样做的时候越少。
我觉得这是孩子在呼唤爱。因为你关注了,会给孩子回应。这样她才会感受到你的爱。如果她总是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
所以孩子从学校回家,叽叽喳喳地跟父母说自己的见闻。可忙碌的妈妈不一定关心孩子说了什么。反而想着今天晚上的饭菜怎么安排,或者是明天的工作怎么做才好。最后孩子发脾气,就会觉得是孩子太爱哭,爱计较。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你就会觉得其实是父母自己在犯错。
换一个角度想想,假如我跟别人认真说话的时候,听的人看着手机,或者三心二意,我想我心里肯定不舒服。如果我问老公今天的衣服搭配好看吗?他跟我说等会去吃火锅。我估计会炸掉。因为我会觉得对方没有关心自己,漫不经心。其实跟孩子沟通也是一样。当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跟父母关注的完全不一样。对孩子的爱毫无回应,比语言暴力更有杀伤力。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孩子一种被敷衍的感觉。
所以,我们要积极地跟孩子建立这种熟悉的互动,能让孩子感到快乐而满足。
我记得果果几个月的时候,躺在她的推车里,我会跟她说话,拿一些东西给她示范,给她表演,表情夸张,笑着闹着。老人们跟我说没有用,你看孩子没什么反应呢。的确,她就在那躺着,看着我,偶尔给我一个小小的反应。但是不能说没有反应。假如我们全部消失,不再叫唤她的名字,不再在她的面前晃来晃去,不再抱着她跟她说话。她就会哭闹,引起我们的关注。就算是在襁褓中的时候,我也常常会贴近她的脸颊,跟她小声地说话,呼唤她的小名,说我爱你。在她醒着的时候,跟她互动,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她像青蛙一样每天弹弹弹,总是乐呵呵的。在陪伴孩子时,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笑脸,会让他们也学会微笑。在孩子开口的时候,看着孩子的眼睛,关注她的表情。也让她看到我的脸。读懂孩子的行为,满足她的合理需求。
及时回应孩子,而不要让她在绝境中独自疗伤。
不要在孩子找我们的时候,我们说等等,等等。或者说我忙,我忙。甚至无视他们的话。可一转身我们就去催他们,快点快点。责备他们不听我们的话。
我们总是感慨孩子成长得太快。可曾想过,其实很多时光,不经意间被白白浪费掉。那些被孩子打扰的日子,真的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