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晴
等号两边的这两组词语是毫不相干,等号也会引起大多数人的质疑。但在实际生活中,此现象经常发生。家长指责、评判、贴标签代替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话越说越狠,标准越上越高,家长火气越来越大,孩子越来越听不懂。家长与孩子的心在责骂中越来越远。
爱孩子的家长,首先给予尊重与允许,孩子如是,成为自己。孩子首先建立安全感、自信心、自我与他人的不同,不断突破自我、发展自我,这时长个子的孩子,内心也在成长,更需要家人的理解与爱的守护和陪伴。在试错中孩子一次次在正确与错误摸索中成长,家长的尊重与允许、不打扰,就是在帮助孩子,陪伴孩子,把宽容给青春期孩子,给孩子身心成长空间,恰好地付出青春期孩子需要的爱,而非家长全包办式的非对即错。
相反,指责与评判及高标准、严要求,是家长自己的焦虑,家长要自我负责,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家长把肯定与鼓励,毫不吝啬地给到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打开心胸。看到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营养,多鼓励,而非不如意就全盘否定孩子,恶言恶语未伤人却已伤心,直至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孩子的包容心看似更难做到,盯着结果评判孩子更容易。这两个方向的结果截然不同,真想让孩子好,就不要只盯结果,而要看看平时爱的付出与陪伴有多少,爱是否适合青春期这个阶段,需要家长首先了解自己和孩子,做到科学育儿、科学爱。牢记科学育儿亲子关系四大铁律(关系重于教育,身教重于言传,成长重于成绩,相信就会看到),慢一点,急躁少一点,争取努力做个有智慧、懂孩子会沟通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