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之苏洵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在我们看来学习应该少时来学,到老才知学习为时晚矣。但是苏洵却打破了这个说法。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与他的两个儿子合成“三苏”,苏家在当时称“一门三学士”,流传了一段佳话。但是苏洵在少时却不学无术,专爱游山玩水。有欧阳修所著墓志铭为证:“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一、少时游山玩水,年壮尚不知书
根据史料记载苏家在当时算是一个书香门第,苏轼曾作一篇文章“门前万竿柱,堂上四库书”来形容自己家的风气。据史料记载苏洵的父亲也就是苏轼的祖父那一代应该是喜爱读书,渴望知识的,所以家中所购置书籍汗牛充栋。苏洵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经商,要好好读书。但是呢,苏洵便偏偏不爱读书,他在当时有些类似于李白,喜爱周游列国,寄情山水。 因为当时苏洵的父亲依然在世,苏洵可以不用为生活所发愁,每天便是结识一帮兄弟游山玩水,典型的一个混吃混喝的二世祖模样。更为可气的是苏洵当时已经成家,已为人父,却依旧不学无术。这件事也在苏洵后来文章中也曾感叹道“予昔少年,游荡不学”由此可见苏洵当时可真是个浪荡少年啊。
这种现象持续到了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才开始逐渐收心。而促成这一现象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苏洵的妻子—程氏。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典型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皆有涉猎,她曾多次劝苏洵学习,但是苏洵不听劝告。她便放弃对苏洵的劝导,开始教自己的孩子学习。苏洵一看,自己的孩子都在学习了,自己以后怕不是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如了,那岂不是遭人耻笑吗?于是便稍稍有了用功读书的想法。而真正使得苏洵发奋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他贪玩本性的是苏洵的哥哥。有一次苏洵的哥哥对苏洵说让他把所游历过的名山大川的秀丽景色描绘于纸上,苏洵当时便愣住了,肚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应该怎样表达,急得抓耳挠腮。后他的哥哥又让他去整理家族族谱,当苏洵看到历代苏家先祖的事迹之后,大彻大悟,觉得自己虽爱游历名山大川,却无法使之跃然与纸上,切碌碌无为,活的没有目标,于是便打算改过自新发奋读书,决心提高自己。
二、二十七始发愤,求功名终不得
苏洵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他学习起来可是十分的认真刻苦。曾经有一个关于苏洵认真学习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端午节,苏洵早早的便去书房看书了。
昨天听武校的课我就感觉我的两个孩子都倾向于多血质:活泼、机敏、同情心、爱交际、轻浮、踏实、情感不定。当然每一种性格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发展其好的一方面让其更优秀,弥补其性格的缺陷才应该是我们做家长的教育方向。让我们共同奋斗,孩子才能更好[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