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第八十六篇:
家庭教育的类型:
看到第一幅图,我想起来:
场景一:早晨我独自去火烧店吃饭,刚坐下就看见一位妈妈领着儿子也来吃早餐,妈妈看起来火急火燎的样子,可能时间有些紧张了,可儿子呢穿着校服,胖乎乎的看年龄应该是四五年级的样子,像是刚睡醒,没有精神,慢吞吞的,被妈妈拽着走,腿像是不能打弯机械似的往前甩一步,甩一步的来到火烧店。妈妈先是给儿子选一个小桌,再拿一个马扎让儿子坐下,然后在没有征求儿子吃啥的基础上,端来一碗稀饭,然后又去拿来两火烧,儿子像是还在睡梦中,没有动,妈妈催促说:“你快吃啊!啊?来,先喝口稀饭”。儿子用委屈表情说:“我不想喝稀饭”,妈妈又起身去端来一碗鸡蛋汤,同样没有询问儿子想喝啥,儿子就没有再回绝,拿勺子想喝说:“太烫了”,又把勺子放下了。妈妈说:“那就先吃火烧,一个都吃上哈”,自己却没有吃,瞪眼看着儿子,可能看到儿子懒洋洋的样子生气,说“祖宗哎!你快吃吧!要不又晚了”,妈妈仍然是火急火燎的。儿子没有快多少,仍然是咬一口嚼半天,慢慢的一点也不着急,好像迟到的是妈妈,与自己不相关。在不断的催促,近似于打架的状态和一个焦急一个慢悠悠的角逐下,儿子吃了一半火烧,喝了半碗鸡蛋汤。妈妈狼脱虎咽的把儿子剩下的饭吃掉,又跑到吧台付钱,还是拽着儿子,还是火急火燎的,还是嘴里催促着:快点快点,离开了。
这场景就像是第一幅图:父母在为孩子做一切事情,铺好平坦大道,孩子啥也不用做,啥也不用考虑,更不需要努力和奋斗,享受就行了!父母在前面的披荆斩棘,经历风霜雨雪,把孩子保护在身后的温室里。但,这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你看看孩子的表情就知道了,没有精神,没有表情,没有语言,没有思考,更没有前进的动力,也不会有明确的方向,孩子失去了一切。
场景二:我去三联书店买书,碰到一位妈妈抱着一周岁左右的二女儿,领着大女儿来买试卷,大女儿没有穿校服,不知道是哪个学校的,好像是老师让来买一套试题。妈妈询问工作人员后,拿一本老师安排的那种试题,去吧台付钱,吧台附近摆放的都是孩子们爱看的故事书,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了,因为只留下很窄的一条只能容纳一个人侧身才能走的小道。大女儿跟着妈妈身后,也被周围的故事书吸引,看的眼睛都发光,就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说实话是受封面的吸引。然后跟妈妈来到吧台,怯生生的说:“妈妈,我想买这本”,试卷不是她想买的,是老师的圣旨,这本书才是孩子想要的。这时候这位妈妈声音洪亮的,或叫大声的说了一句,足以把周围的人目光都吸引过来的一句话“买、买、买,你就知道买,上一次买的书你还没看完呢!又买。”付完钱,头也不回的 气呼呼的,火急火燎的走出书店,大女儿被劈头盖脸的说一顿,脸上刚刚翻起的对那本书的憧憬,瞬间消失,急忙扔下书,跟随妈妈走了。
一个想读书,或者可以培养读书的孩子的心,一下被风霜摧残了,也许很长时间都不可能再出现那种期许。
两位家长都是在左右孩子一切,都是火急火燎,都能看得出很焦虑,剥夺孩子应该有的体验、思考。
(未完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