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当父母的聊天。好多都认为孩子是我生的,她的一切都要一手经办才放心。
我觉得父母要有“边界感”,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比如:第一次摔倒,孩子很疼,这份身体的感觉需要养育者为他命名为“疼”,并且告诉他:“我知道你很疼,如果难受,你可以哭,我可以抱抱你,帮你揉一揉。”再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会摔倒了?是因为跑太快,还是没有留心看脚下的障碍物,告诉孩子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摔倒。
这样,孩子身体的感觉,情感的体验,对这个小挫折的认识,都是真实的,并且与自身的感知是一致的,还能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在日后的生活里如何避免这样的小意外以及遇到了之后如何处理,这就是一次正向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孩子通过这个体验对自我产生了一系列的定义:每个人都会摔倒,我也不例外,所以这并不能说明我笨;摔倒了很疼,疼的时候我可以哭一哭;还会有人帮助我、我可以被安慰和照顾;我可以再小心一些,以后就不会摔倒了。在自我定义的过程中,孩子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他是被尊重的,可以被全然接纳的。
快了放暑假了,我从网上买了个监控器按了家里,小宝以为是我要监视她,不让她玩,不让她干啥,很伤心,我跟她说,我说:“妈妈买了这个不是为了监控你,你看啊 快了放暑假了,我不能天天带着你去办公室吧?所以你得自己在家里,你自己在家里呢,我怕万一有坏人进来了呢?或者你在家里受伤了咋办呢?所以妈妈不是为了监控你,你可以随时随意的和之前在家一样。”
孩子不需要父母主观的定义、权威、与控制,父母要勇敢的放下优越感和人性中自恋的部分,不必执着于自己此生积累的经验教训定要倾囊相授,即便是分享人生经历,也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真实感受的基础上,那份专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需要做的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真诚地和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