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本好书,便是遇见一位智者。很幸运,成为教师不久,我就地遇见了帕克·帕尔默,一位如此富有洞察力的智者。他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深入透彻地写出了老师教育中的内心冲突与挣扎、教师教学中的喜怒哀乐。
阅读这本书,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自己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与学生在一起的过往画面,一次次清晰地浮现在脑海。看到触动心弦处,我恨不能冲到帕尔默面前,与他深深握手,告诉他:“是的,就是这样想的!就是像你在书里写的这样!”
帕默尔在书中写到: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这让我想起了初为老师一个月,初次带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一个场景。
“老师,加油!加油!”热闹嘈杂的教室里,学生们将我团团围住,声嘶力竭地喊着加油。下午就是学校运动会的教职工接力赛环节了,我就要去参加比赛了。我的学生们异常兴奋,一遍遍地给我加油,仿佛等会上场比赛的人不是我,而是他们自己。
吵闹中,我听到有学生喊了一句:“老师!加油!倒数第一也没关系!加油!”挤挤挨挨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喊着加油,我甚至没有分清,这是哪个学生的声音。
听到这句不一样的加油,我心中的一震,一时间,惊讶、感动、幸福、羞愧、自责各种情感涌上心头。记得那时的我不知如何回应学生们的鼓舞和善意,只有俯下身子,伸出双臂,尽可能多地拥抱围在我身边的学生们。
就这样,在学生们的簇拥下,我走出教室。那一刻,我仿佛不是即将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而是已经凯旋归来的冠军。
走向运动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看到场外拼命为我加油的学生们,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正如帕尔默所说,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那时的我,就是不了解自己,也不能够了解学生,我完全忽视了学生失落的心情。
比赛失利,拿了倒数第一,学生和我一样难过、懊悔。而我也忽略了,他们还只是刚刚入学一个多月的一年级孩子,在运动场的观众席坐不住,才是他们这个年纪本来的样子......
然而,我的学生不计前嫌,完全忘记了我昨天对他们的批评和责备。同样在这间教室,一遍遍大声喊着:“老师,加油!”鼓励我:“倒数第一也没关系......”
帕尔默说:“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而我,正是在学生们给予我那样一遍遍用心、真诚、炽热的呐喊、加油和鼓励中看见了自己.....
作为新手老师,我从刚入职的“手忙脚乱、慌慌张张”到现在的略微从容,稍有经验,这其中的点滴成长,离不开我的学生们每一次的配合与支持,离不开他们每一日的陪伴和包容。他们包容我初入讲台的紧张,包容我平日里偶尔的失误,包容我在他们调皮时的生气愤怒,包容我尚未改正的缺点,包容我......
帕尔默在书中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我想到,我未曾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给这些学生一粥一饭,一缕一衣,但他们却如同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无条件地爱我,信任我。只是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就对我有着这样纯真热烈的、毫无保留的、没有任何条件的稚子之爱。我更加自责自己那日的言行了。
我是一个成年人,是一名老师啊,我本该理解学生的尚未成熟,体谅他们层出不穷的错误。学生需要的是教育、引导和爱,而不是批评和责备。我应该多点宽容、多点理解,用坚定地温柔去教育,去引导,他们才会多点成长、多点爱。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的教师需要自我意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我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学生也不是完美小孩。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我和学生都有不足之处,那正是我们互相包容、支持,互相学习、成长,产生爱与感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