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讲过,易经64卦是八卦的相互重叠。
那么所有64卦都可分成上卦和下卦,乾卦也是如此。
前三天分享的三爻都属于下乾,昨天分享的九三,是要提高警惕的一爻,警惕的目的就是希望更上一层楼。
至于有没有必要再上一层楼,各人自己要好好去斟酌斟酌。
如果想自得其乐,把下乾做好,就心安理得了,也是很好的。在人生中,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经历乾卦所说的六爻。
如果想更上一层楼,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接受更严格的考验,那就到了乾卦的九四,叫作跃。
而这次的跳跃跟当初的潜龙现出来是不太一样的。当初潜龙潜到对环境很熟悉,有把握可以表现的时候,就见龙在田,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当你要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就要小心了,因为高处不胜寒,越到高层越孤单。中国人建的塔多是越往上塔身越细,这就告诉我们越底下空间越大,越往上空间越狭小,要不要往上面去挤,各人自已要好好去想。
【爻辞】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爻解】
此爻为乾卦第四爻,与君位大业的九五爻只一步之差。
或,也有两种解释。
一是作疑惑解,讲龙在飞升于天的前夕,尚有疑惑,故退而居渊,此退是以退为进,是为飞升于天所作的策略退却,所以,是没有咎灾的;
一是做要么讲,要么跃成功了,飞龙在天,要么跃失败了,重新掉入深渊,自己思量好了,不留遗憾就好。
大家留意,“天渊之别”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跃成功了,就飞龙在天,跃失败了,又重新回归深渊。比喻差别极大。
易经是非常灵活的,也有很大的空白性,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合理就好,自己觉得受启发就好。
【故事】
话说武王承继文王的王位后,谨修文王之业,以姜太公为师,周公旦辅佐,召公、毕公为左右手,使周朝不断强大。
武王继位的第九年,群臣都进言,是该征讨商纣王的时候了。武王虽然有些疑惑,但转念一想,借此来观察天下的形式,还是有好处的。于是,命人在毕地(古时一地名)搭起出师祭天的祭台。
经过一个月准备,武王在毕地举行祭天的大礼。武王祭祀天地之后,神色肃穆地对全场将士说:“我们在这里誓师是为了实现文王的遗愿,解救天下苍生,将向商纣王发起进攻!勇敢立功者赏,怯阵后退者罚!”姜太公随后指挥三军,浩浩荡荡向前进发。
自武王出兵之日,各地百姓听说是去征讨暴虐的商纣王,都欢欣鼓舞。大军所到之处,青年踊跃入伍,人民送粮送水。一听说要渡黄河,渔民们都纷纷把自己的船捐出来;船不够,老百姓就把自己家的门板、床板拿出来做船。
几天后,周武王的大军就乘船直发盟津(读音méng jīn,古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
据《尚书》、《史记》等古籍的记载,武王渡河和到盟津后,接连发生两件怪事。
一件发生在武王渡河时,船行到河中央,突然,一条白色的大鱼飞跃进船中,不偏不倚,正落到武王跟前。武王明白,这是天意。于是,俯身拾鱼,向天拜祭。姜太公、周公旦等大臣,也都纷纷向武王祝贺。
第二件怪事发生在武王刚在盟津住下来时。渡河后,武王随便在一简陋房屋住下,等待全军到齐。突然,将士们看见天上出现一片大火,大火从上向下,一直落到武王住的房屋上,变成一只红色的鸟,大声鸣叫。
大军渡河完毕,武王又在盟津举行盟誓。而参加盟会的大军,比起出发时的大军,不知多了多少倍,黑压压的排列有数千米长。《史记》上说,“不期而会盟津”有八百诸侯之多。
在盟津大会上,诸侯们都推武王当盟主,并要求马上去讨伐商纣王。可是,武王却说:“要说伐纣,早就该伐了。以今天的大军,也一定能战胜商纣王。但殷商还有比干(gàn)、箕(jī)子二位贤人,现在去讨伐,一定会伤及许多无辜,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我决定大军退回各国。”于是,各国大军都从盟津退了回来。
注:
比干(gàn),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辅佐太师),被称为“亘古忠臣”,后被奉为文财神。民间老百姓家供奉的坐着的财神爷一般都是文财神比干。
箕(jī)子,殷商末期人,商代帝王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至太师,封地在箕。箕子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为他的治国之道无法施行,再加志向得不到施展,于是他去了朝鲜,后建立起朝鲜国。
◎【人生启示】
做任何事都不是只有进,没有退。尤其是像登上九五之尊,创盛世大业,其中必有进退,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武王盟津会师八百诸侯,又退回各国,明里是退,实际上是为了两年后一举灭纣,做的演习。
所以人生处世,不能只讲进,不懂退,有时必要的退,要比盲目的进要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