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赢了”孩子,要“赢得”孩子。
曾有个男孩向心理学家钱志亮倾吐烦恼,他说自己越来越反感和父母说话。
钱志亮一直问下去,才发现其根源出自父母。
男孩学习遇到困难了,父亲总是一副过来人的姿态,指责他抗挫能力差,扛不住事儿;他刚工作时觉得很累,压力很大,找父母倾诉,得到的回答却是“世界哪有轻松的工作,大家都不容易,你就是吃的苦太少了……”久而久之,他习惯了遇事藏在心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倾诉,换回的必然只有一堆冰冷的说教。
李玫瑾教授曾说:说教,对孩子来说是噪音。因为当他们对父母倾诉脆弱无助的时候,需要的只是一个安慰。有人看见他的情绪,解决他的难题,这才是孩子心里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马伊琍曾说起自己的父亲。
她高一时被老师诬陷“早恋”,而且早恋对象不止一个,而是多个。父亲急匆匆赶到学校,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劈头盖脸就对她一顿指责。而是选择无条件站在女儿这边。他要求老师写下女儿的早恋名单,当老师写完第一个后,父亲追问:“不是多个吗?”老师最终也没写出第二个名字来。最后,父亲甩下一句“我的女儿我了解,我们校长办公室见”,便带着马伊琍离开了。马伊琍后来说,她非常感谢当年父亲的那次“撑腰”。那爱给带来的强大的底气,让她后来即便经历无数人生至暗时刻,依旧能够勇敢前行。
卡尔·罗杰斯曾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也不想改变你,这多好啊。比“赢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赢得”孩子。给孩子温暖与理解,让他知道你会永远站在他身后,这才是孩子人生路上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