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休班在家,做了一天的家务。下午收拾卫生的时候,无意间收拾出了他们的奖状,他们这两年得到的各种奖状都放在一起的,之前早就想过把奖状给他们贴在各自房间的墙上,但因为一直没有分床,他们还没回各自的房间里,所以奖状就一直这么搁置着,想到暑假过后女儿就要上三年级了,儿子要上二年级了,以后高年级可能发的奖状就越来越少甚至不发的了,也就低年级还发奖状鼓励一下,反倒是低年级的时候没有张贴出来,给耽误了。那就现在贴出来吧,能起一天运用,就起一天的作用。
这种可视化的奖励对孩子是一种有仪式感的肯定和鼓励,把孩子的高光时刻展列在墙上,孩子看了也会激发他的内驱力。终于一张张贴好了,看着还蛮好看的,女儿有好多张,儿子只有三张。我把他们叫出来,“你们看,这是你们这两年的奖状,都是你们取得的成绩,咱们继续努力争取把这面墙贴满好吗?”女儿倒是很高兴,儿子明显不高兴,说“我不想努力了,平时这样就行”,然后很委屈的躺沙发上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不该说那句“咱们争取把这面墙贴满”,这是一种高期待,让他觉得有压力,而且贴在一起,女儿的奖状多,儿子的奖状少,这么明显的对比,就是一种竞争,非但不能起到赞扬肯定的作用,反而引发了竞争,增加了压力,适得其反。要么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想怎么贴都行,要么干脆不贴,是我考虑不周,看来这种贴奖状行为要分情况,不一定适合二孩家庭,也不适合儿子这种逆商抗压能力差和好胜心弱的孩子。
孩子很多时候就是令人抓狂,就不能有一点期待,有一点想法?有期望就有失望,有想法就有伤害,静待花开不是每个人都甘心和相信的,但你又急不来得不到,孩子永远都是他自己的样子,成不了你想要的样子,当然孩子也不应该成为家长的理想化作品。
功利性的期待对作为普通人的家长是一种本能的欲望,也是最后一点不甘的坚持,接受自己的平庸和碌碌无为,以及不对孩子有期待,这对底层普通人来说过于残忍,相当于扑灭了他内心所有的盼头,所以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鸡娃”不如“鸡”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孩,把那份期待用在自己变好上,让这份欲望有一个出口,发泄出来了,对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焦虑,就宽容了,不论你还是孩子,成功一个也行,而且这样其实更符合成长规律,你自己用励志奋斗的行动来身教孩子,孩子负责自己成长,是那块料的自然成功,不是那块料的自然成长到他自己的结果,也没有家长的“鸡”所拔苗助长的伤害,家长成功不成功起码自己奋斗了,也没有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