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后带儿子做完视力矫正后,儿子和我说想吃烤肉拌饭了。于是我便带着儿子去烤肉拌饭店,到了之后一看不知道怎么回事,平常冷冷清清的店这次竟然有不少人,于是我便坐一旁等着,让儿子过去排队买饭。等了十几分钟还没买到,过了一会儿子气呼呼的和我说快轮到他的时候跑来两波插队的,然后又有点要哭的感觉,气得说不买了,接着跑了出去。我跟出去问要不要再等等或是你再跟老板说一声。儿子还是在生气,哭着说不买了。我一看他因为这么点小事就又生气又哭,我也有点生气,气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点小事都生气难过。于是数落了他两句,我说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有什么值得生气的,遇到问题不是想着解决问题吗,哭有什么用,你这样将来遇到更大的问题可怎么办。儿子听我这么说更难过了,反驳我说:妈妈如果你碰到这种问题你不难过吗?于是回家路上我们都气呼呼的谁也没理谁。
后来我反思觉察了一下,我想我犯了一个错误,平时我总是想着遇到问题要看人不看事,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要感受孩子的感受。可是这么一件小事我就没管控住自己的情绪,我没有看到孩子难过的心情,没有感受到孩子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气愤,反而只纠结在事情上,一味地觉得孩子这么点事情都无法处理,便去担忧他未来碰到更多的问题要怎么办,由此又陷入了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里。
明白了误解,才能带来谅解,看不懂孩子的心理,就会被“自我以为”的想法所控制,进而情绪失控。
如果我当时能和孩子感同身受,理解他的难过与气愤,耐心的听他吐槽,共鸣他的感受,而不是比他更气愤,或许会是另外一种结局,或许就不会让孩子更气愤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碰到问题情绪稳定的去处理,而不是带着情绪去面对,或许孩子也会跟着我们学会平静的面对问题,而不是情绪化的去处理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