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8月1日 星期二 晴(1013篇)
1废掉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说他。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提到一个观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有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全然没有注意到语言中隐藏的利刃。
有多少家庭,在日复一日的唠叨中,消磨完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深渊
2教育家卢梭说:
“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可这世上有太多父母,只有等到失去后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如果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把以上三点换成“真诚友好、合理引导、理解孩子”,或许很多家庭的结局会大不相同。
大道理听多了,人都会产生逆反心理,成年人如此,小孩亦是如此。
更何况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说话时,往往习惯带着情绪去表达,带着刺激性语言去试探,终究会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先学会如何和孩子沟通,停止过度的说教,拉近彼此的距离,才是守护孩子最好的方式。
2孩子有没有出息,和母亲的说话方式关系很大。
作家莫言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时,谈到了自己的母亲。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个温柔和善的人,说话时总是心平气和。
莫言幼年时,经常被同龄的孩子嘲笑相貌丑陋,甚至有人因此动手打他。
每当此时,他都会哭着跑回家,母亲见状便告诉他:
“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他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总能想起母亲的话,从而平和处理每一件事。
有一年,他提着家里唯一的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水,不小心把水瓶打碎了。
他以为会遭到母亲的打骂,躲在草垛里,一天都没敢回家。
到了傍晚,母亲等不到他回去,便出来找他,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打骂他,还摸了摸他的头。
因为有母亲的耐心教导,温和的沟通方式,让莫言变得勇敢自信,也因此有了后来文学上的成就。
童话大王郑渊洁有句话说的很对:“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母亲说话态度温和,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待人和颜悦色,处世有修养的人。
母亲遇事少责备,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做事不情绪化,处世懂尊重的人。
母亲平日里不唠叨,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的节奏,处世有条理的人。
人生漫漫,真正的道理不是言语间就能讲明白的。
批评的话说太多,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并不能让他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伤人的话讲太多,只会消耗母子的感情,并不能让孩子明白人生路该如何走。
不禁想起那位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母亲:陈美玲。
她曾在分享教育理念时谈到,教育路上,有三件事情尤为重要:
第一,不要打骂孩子。
第二,不要对孩子撒谎。
第三,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仔细想来,这三件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总是用不满或责骂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往往会养出一个叛逆、冷漠的孩子。
只有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平等的语气、适当的尺度去沟通,才能养出一个优秀、懂得感恩的孩子。
永远不要,用一张刀子嘴,毁了最珍贵的美好,毁了一个家的幸福。
3再好的教育,都抵不上一个厉害的妈。
1968年的一天,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准备进行一项实验。
他从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随后,罗森塔尔写下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并且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但其实,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过后,当罗森塔尔再次对名单上的学生进行测试时,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老师受到名单的暗示,对这些学生的态度、表情、体谅、赞许等都比之前好了许多,给了孩子们更多的鼓励和更高的期望。
实验结束后,罗森塔尔表示: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也就是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给他什么样的生长环境。
你想让孩子走上什么样的路,就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
而不是只会灌输“大道理”,还总是指责孩子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