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两个孩子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儿子背诗都愁的哭,心里有点唏嘘,现在孩子真的挺累,一个个都很卷,所以父母就是他们的依靠,有父母做依靠的孩子,才不容易被压垮。
突然一个问题:如果单位要求每天必须6:30到岗上班;午饭时间只给半小时,吃完就继续工作,每天加班到九点;加完班回家还得写报告,周六日也排了班;领导隔三差五训话,说你为什么不努力;每个月还看考勤,通告全员,谁最差劲的那一个......干着这样的工作,你开不开心?你会不会抑郁?而这,就是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
我家里没有初中的孩子,听说,初一的孩子,早上6点10分进教室,晚上8点才放学;高一的孩子,早上6点就要开始晨读,晚上10点才结束;无一例外,分秒必争!想到沈华清教授说:“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
在笼子里养孩子,痛苦压抑,不疯才怪!
当今的孩子,被困在笼子里
当今的孩子,被困在笼子里,活得太孤独了!
前阵子的暑假,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代孩子的“孤独”。整个暑假,我家孩子想约同学一起玩,都非常难!明明班上四十多个同学,和我们一个小区的就3个同学。可偏偏,一个暑假,居然一次面都没有碰到。好几次,我给他的同学家长发微信:今天几点可以一起玩吗?回复都是:今天不行,几点几点有课。不是我们有课,就是他们有课,都是在错过。
想到纪录片《起跑线》,里面有个7岁的小女孩。从一年级开始,就是6点起床,晚上10点也不见得能休息......周一到周五,学校学习;周末寒暑假,就用课外班填满学习。而这,就是当今大多数孩子的写照。所有的生活轨迹,就是在“家—学校”来回移动。没有自由,没有时间,也没法和真切的生活去联结。可一个孩子要健康、快乐地长大,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链接。与同伴的链接,与万事万物的链接。孩子,需要从同伴和社会链接中真正建立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同伴关系缺失,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情绪就少了宣泄的出口。社会链接缺失,孩子自我控制范围狭小,就无法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
情绪、压力就无从释放,自我认知、独立人格无法形成。厌学,焦虑,抑郁,便一个个向孩子袭来了。
笼子里的孩子,都“疯”了
让孩子的世界从小就只剩“学”,是对人性的摧残。很多父母抱有一个观念:“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这会让孩子们对学习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学习高于一切。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中,孩子唯一能被看见的价值,就是分数,只有分数。这种高度单一化的价值观,使得孩子不仅承受着学习的压力。还需要承受高度的“竞争压力”,内心深处也会潜伏着“存在”的焦虑感:我为什么而活。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这种环境里,心理能量是会渐渐被全部消耗掉。
等到高中、大学,一有点不顺,就承受不了压力,焦虑、抑郁、强迫等就逐渐显现。
中科院心理所曾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随着年级增加,学业压力增大,抑郁检出率直线上升。
基本上,每10个初中生就有3个检出抑郁,每10个高中生,就有4个抑郁......
之前就在网上看过一个高中生的留言:
“大家都在努力,我不努力就会被甩在后面。
可是我都这么努力了,成绩却只能保持在原地踏步。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再看不到成绩,估计就只能精神病院见了。”
每天都紧绷着,那就可能随时会“崩”掉。
在自然界里,任何一种动物幼崽,幼年时都是一刻不停地:玩耍、打闹、捕猎......
这是他们在发育身体,也是在学习进入社会的技能。
唯有人类幼崽,还没长大,就成天关在了一架大笼子里学习。
不许乱动,不许大声讲话,不许偏离。
这样养孩子,不疯才怪!
留一方天空,给孩子喘息
今天的孩子,成长环境太单一了。
绝大多数孩子,都活得很孤独、很辛苦。
他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朋友也少之又少,他的自信心被磨灭了,他的成就感也丧失了......
所以,做家长,一定要去看见孩子!
看见孩子的苦,看见孩子的累,再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留一方喘息的天空。
1.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生活。
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就是让孩子学会生活。
记得朋友说过,他孩子在班里,成绩平平,但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为什么呢?这个孩子非常有担当、有责任心,平时哪个同学有事,他都能帮忙出出主意。他们家生活教育做得太好了!这孩子,疫情期间在上网课之余,学会了几十道菜,周六日会主动负责全家人的早餐!只要你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家里养成家务劳动习惯、生活能力强的孩子,出去应对各种事务的时候,应对能力也很强。碰到麻烦的时候会有很多办法。教会孩子生活,才是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
2. 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
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爱好。
这种爱好,不是父母报的兴趣班,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个人在投入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时,不仅能享受快乐,还能产生对自我的深刻肯定:我付出了,且有相当不错的收获。
也会激发孩子对未来的热烈希望:我有期盼,知道如何努力,并可预见成果。如果你的孩子,有那么一两个无关学习,看似无用的热爱,一定要用心守护好这份热爱。这份热爱,将会是孩子释放、表达情绪的途径。
这种表达,可以让他在无聊时有寄托,孤独时有陪伴,挫折时有缓冲。
心中有热爱的孩子,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跑得更远。
3. 做好孩子的减压阀,为孩子减压。
在小红书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深受感动。
女儿在省重点读高三,无特殊情况必须上晚自习。但女儿却跟妈妈求助,可不可以不上晚自习:每天一抬头就是乌压压的人头,大家都低着头,我太窒息了。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待个15小时,我感觉气都喘不上来......妈妈斟酌再三,找医生开证明,向老师申请:让女儿不再参加晚自习。之后,女儿每天开心了很多,在家学习也很有劲头。
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过:“关系的本质,是谁在制造压力,谁容纳和化解压力。”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需要做孩子的“容器”,去容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作为父母,在所有压力都在挤压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做孩子的减压阀,想办法给孩子解压。
有父母做依靠的孩子,才不容易被压垮。
父母的教育智慧里,藏着孩子未来20年后的样子。
父母子女一场,是我们莫大的缘分。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不做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用爱、用理解、用尊重,支撑孩子,共同前行。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