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星期三晴
“会说、敢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一点爸爸妈妈都认同。
毕竟,有想法光在脑子里打转是没用的,表达出来才能让更多人知道,才会有更多机会,而且最好是条理清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所以,不少人早早就会把孩子送去口才班、小主持人班锻炼,幼儿园上台表演的活动也会积极让孩子参加。
其实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最关键还是靠平时多练,那具体怎么练才是有效果的呢?可以从下面这 3 个方面来着手:
加强词汇丰富性,让孩子言之有物
丰富的词汇量是表达的基础。这样孩子看到的、想到的,都能找到对应的词汇说出来,还能学到各种不一样的说法,表达得更加准确多样。
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言启蒙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孩子“会说话”这个层面,而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比如看到好看的花,一幅很欣赏的画,一条喜欢的裙子,如果半天只能憋出一句“花儿真漂亮”“画得真漂亮”“这条裙子真漂亮”,这样的表达就太单调乏味了。
有输入才能有输出。如果我们针对某个主题,发散相关的描述性词汇,就能给孩子引入很多生动具体的描述。怎么发散呢?你可以通过不断提问并回答“这朵花漂亮在哪里呢”“它的花瓣是什么样的呢?”来引发自己和孩子的思考。
这样等孩子之后会变得更能表达,看到好看的花就会告诉你:“这些花儿太好看了,它们叫菊花,有着明亮的黄色,花瓣细细长长地往里卷曲,所以整个看起来圆圆的,胖乎乎的,就像一颗颗小绒球,还像很多小脑袋聚在一起。”
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就能说得充满童趣又有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其实也是有的小学会用到的教学方法,但它并不限于课堂上,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和孩子练起来。
有的爸爸妈妈发愁了,自己本身词汇就不丰富怎么引导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积累词汇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特别是在两三岁以后,我们在给孩子买绘本的时候就要注意多选一些不同题材的、不同视角的故事或科普类绘本,增加孩子词汇的多样性。
引入条理性词汇,让孩子说话有逻辑
在给孩子加强词汇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提高他的表达逻辑性。
表达的底层是思维,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有条理,要不然啰啰嗦嗦说了半天,别人抓不到重点,半天没听懂,自己也给绕进去了,越说越乱。
最实用的方法是在日常对话中多使用条理性词汇,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帮助孩子思考得更加全面、清晰,比如:
表达顺序的:
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先……再……
表达关系的:
因为……所以;由于……;既然……那么……
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可是……
还有……;也……;都……
表达时间的:
以前、以后、已经、正在、马上、快要、过一会儿、早上、中午、晚上、昨天、今晚、明天、后天
表达观点的:
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我不觉得,我的想法是……你觉得呢?
这些词汇看起来挺多的,但其实有不少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已经在用了,或者经过小小的改变就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
催孩子整理“赶快把东西都收好”,可以换成,“我们要做三件事,首先,把小汽车都放在架子上,然后,把乐高都放到收纳盒里,最后,把这些书都放回绘本架上。”
给孩子讲故事,可以跟孩子一起交流看法,“因为……所以”“你觉得他为什么……”
不知不觉中,孩子也能开始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演示如何讲故事,让孩子生动地说话
除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一个故事,才是表达能力更“高级”的体现,正如很多出色的演说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哈佛大学语言教育学家凯瑟琳·斯诺经过长期研究后也发现,讲故事对孩子的学习意义重大:
“6 岁前会讲故事的孩子,到小学时的学业表现就会更好。这是因为当孩子在讲故事时,需要用到组织能力、词汇、想象力和前后连续性,这些都是语文能力的指标。讲故事还需要运用记忆力才能把内容传达出去,同时还要解释故事内容,这就需要逻辑能力,加上孩子内在的道德判断力和生活经验。事实上,讲个故事运用的是所有学习需要的认知能力。”
爸爸妈妈平时通常都会给孩子讲故事,这其实就是教孩子如何讲故事最好的契机,具体可以这样做:
注意声音、动作、表情的感染力:讲故事首先要情绪饱满,融入到故事当中,干巴巴地念就没意思了。所以,你要试着像个演员一样,充分调动面部表情,用夸张的声音和动作,还可以用歌声、叫声等,来体现情节的起伏变化,孩子也能学着生动地讲故事。
注意增加眼神交流:讲故事绝不是自顾自地念,而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讲的时候多跟孩子进行眼神交流,不仅可以快速抓住他的注意力,还能时刻捕捉孩子的反应,用眼神传递故事的情感,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习惯。
注意故事的节奏感:擅长讲故事的人,不会一股脑地说完,而是会注重节奏,比如在关键处抖个包袱,或者讲到精彩处停顿,看观众的反应。所以我们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也要注意向他展示这一点,比如,在某个转折处突然停顿并向孩子提问,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关键点更加敏感,慢慢学会在故事中设置吸引人的节点。
你看,这么给孩子讲故事,就给孩子塑造了一个“如何讲故事”的典范,孩子是最喜欢模仿的,不知不觉你就会发现,他也能生动地表达,成为一个讲故事小达人了。
今天所有的三个方面,其实都是这样,只要比从前有意识地多做一点点,就能让孩子收获很多。
反正,大部分事情已经是我们平时在做的了,我们会跟孩子聊天,会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也会给他讲故事,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好呢?
这并不是要求父母每一次都要刻意去教,只要想到了去做一次,每天有个几分钟,就比从前有进步,做得多了慢慢就形成了习惯,孩子的语言环境就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