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551)把自己修炼好,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2023.10.5 日 星期四 天气晴
纳兰蝶衣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偶然,而是父母努力修行的结果。

好父母都懂得主动成长,修炼自身,成为孩子追寻的“模板”。

——虎妈

身边总能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太难管了!

学习差、脾气大、不听话、整天就知道捧着手机......

樊登老师曾说过: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错了。

要管好孩子,先得管好自己。”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出了差错。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和修行的过程。

因为只有父母优秀了,孩子才会跟随父母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出色。

那究竟应该如何修炼自己?

人民日报给出了9个建议,希望所有迷茫和焦虑的父母,一定要谨记于心。

修炼谈吐

有一个小男孩,在玩手机时突然爆了一句粗口。

一旁的爸爸听到了,上来就呼了儿子一巴掌:“妈的,谁叫你讲脏话的?”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折射出了父母粗暴无礼的模样。

你若总是大呼小叫、口出恶言,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杨绛先生曾说,说话有讲究,听话有艺术。

父母与孩子相处更是如此,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在他们面前肆无忌惮的说话。

伤人的话,挑刺的话,抱怨的话,粗俗的话,都要少说。

控制说话分寸,三思而后言,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滋养。

修炼外表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父母:

爸爸胡子拉碴,不顾形象,偶尔还能闻到一股子汗臭味;

妈妈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穿着睡衣和拖鞋就去接孩子;

一回到家,鞋子乱放,袜子乱扔,整个家里一片乱糟糟的......

孩子成长的初期,是通过眼睛去观察和了解世界的。

父母的衣着打扮,对孩子影响深远。

就像主持人敬一丹,看起来永远那么优雅得体,其实是受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

妈妈曾告诉过她:“任何时候别忘了爱自己,别忘了享受美。”

孩子从你的外表里,看到的是你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邋里邋遢的父母,永远也养不出知礼得体、品味高雅、热爱生活的孩子。

修炼举止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他有6个孩子,其中5个是博士,1个是硕士。

他从小就非常注重孩子礼仪和习惯的培养,并常常做给孩子看。

孩子刚会说话,他便让孩子跟着自己,学一些基本的礼节性用语:“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再见、阿姨再见......”

孩子3岁左右,他会给孩子们示范待客之道,给客人拿椅子,请客人坐下,准备水果点心等等。

孩子上学了,他又特别叮嘱孩子,一定要礼貌对待同学,注意尊重老师。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指的就是,不学会礼仪礼貌,难以立身处世。

礼貌待人,是我们一生的修行,也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

修炼品性

李玫瑾教授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提到:孩子的问题,多是由身边的大人造就的。

她还强调,不教而善,才是最好的教育。

意思是,如果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是善良的、正派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向善向上。

白岩松在采访中说,自己家住在顶楼,每天晚上坐电梯之后,他都会摁下“1层”。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晚上回家,这样可以方便他人,缩短等电梯的时间。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被儿子深深记在了心里。

慢慢的,儿子也有了这个习惯,而白岩松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做”。

父母其实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你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

修炼情绪

父母的怒火砸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是一道道伤痕。

若能发现问题,及时修补,伤口也能渐渐愈合。

若是熟视无睹,继续伤害,那么日积月累,孩子就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毕淑敏曾说: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

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阴晴不定的父母。

控制自己的坏情绪,遇事少责备,平常多宽容。

这样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之幸,是家庭之幸,也是自身之幸。

修炼心态

很多父母总忍不住为孩子担忧,怕他成绩不好,怕他落后于人,所以拼命拽着他往前跑。

孩子只不过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急的睡不着觉,觉得未来孩子的一辈子恐怕全完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孩子A比孩子B多练习了7周,训练时间也是B的三倍,可当到了第56周时,两个孩子爬楼梯的水平,竟然惊人的一致。

其实,等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就会发现,以前焦虑的种种问题,其实完全是没必要的内耗。

父母的焦虑,只会耗尽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疲惫不堪,甚至走向抑郁。

收起担心,放下焦虑,稳住心态,怀揣着信任和期待养孩子,他们会比我们以为的更强大更出色。

修炼能力

有个初一孩子,在作文里抱怨父母:

每次我在写作业,父母就在旁边玩手机。

天天回家说自己有多累,抱着手机就不肯撒手,怎么还好意思骂我?

为人父母最忌讳的,就是用喋喋不休的说教逼迫孩子,却用松松垮垮的懈怠放纵自己。

想要改变孩子,先从审视自己开始。

你若是每天躺在沙发上,不学习,不看书,孩子又怎会自律上进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身教”的影响。

放下手机,捧起书本,打造一个学习型家庭,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浸润。

修炼思维

在餐馆吃饭时,看到一位母亲正在疯狂地指责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碗都端不稳,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而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

众目睽睽之下,孩子表情惶恐,攥着衣角不知所措。

类似的事情,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也曾经历过。

他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吓得不敢动弹。母亲闻声而至,却没有发火和指责,反而宽慰孩子,让他可以尽情地玩地上的牛奶。

等他玩够了,母亲又教他清理地面,并练习了如何用小手拿稳一只大奶瓶。

你看,孩子的错误,换个角度看就是成长的契机。

父母千万不要有固定思维,把某个偶然事件变成了:孩子就是这样的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修炼格局

纪录片《出路》里有这样两个孩子:

第一个女孩叫马百娟,来自甘肃大山深处。她喜欢读书,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眼前的困境。

可父亲却觉得,上学出来还是要打工,那为什么要上学?尤其是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

最终,她只能辍学,在16岁嫁给了自己同村的表哥。

另一个男孩叫徐佳,他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因为吃过没文化的苦,父母倾尽所有也要供他上学。哪怕父亲后来去世了,母亲依旧用一人之力供他读书。

经过几番努力,徐佳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在大城市里安了家。

这两个孩子的不同命运,也向我们揭示了: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如果你的眼里,只能看到一个世俗、渺小的世界,那么孩子的发展空间也会很小,你的短视会成为困住孩子的枷锁。

教育孩子,更应该放眼未来。

白岩松曾说:

“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父母的思想、语言、行动,这些都会变成孩子的性格,也会变成他的命运。

有的父母,只知道埋怨孩子、责骂孩子,自己却从不反思和成长。

而有的父母,却在不断的学习和改变中,成为了孩子追寻的榜样。

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看的就是父母的修行。

把自己修炼好,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与所有父母共勉。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50871
推荐日记
《假期小总结》
《小记(199)》
《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非暴力沟通,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
《姑娘今天回学校(382)》
《快乐幼儿园》
《小假期即将结束啦》
《亲子日记》
《思想日记》
《亲子日记第233天》
《2023.10.6亲子日记第二十一篇》
《2023年10月6日周五天气晴》
《十一假期的小失误》
《624徒步十公里》
《亲子日记第232天》
《不要拿孩子的年龄小做挡箭牌》
《开学了》
《2023年10月6日第206篇 用动物形容家人 星期五 晴》
《萌妈萌娃成长记516》
《2023.10.6日陪伴》
《放弃番茄钟软件(第463篇)》
《亲子日记30篇》
《克服困难 勇敢向前》
《十一假期》
《马耳山之行 母女同记》
《国庆日记》
《10月6号 星期四 阴天》
《亲子日记打卡第10天》
《 报到 第389篇》
《 2023年10月1日 天气 晴》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