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我们谈的是原生家庭,似乎家庭对于个体的影响就局限在了父母与子女的层面。这里也说夫妻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和家族系统的影响力,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个家庭也在一个更大的根系和场里——这就是家族系统。每个家族成员在家族里相互影响着。 每个家族有自己独特的世代相传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考问题的逻辑体系乃至氛围——家风。 家风不只是言传,更是身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结果,不知不觉间烙印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与行为习惯中,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强大而不容易被觉察。
今晚武校带领团队一起分析原生家庭的利弊,让我受益良多。而后查阅了原生家庭的相关文献,摘抄下来,共享。
苏轼的家族,培养的是乐善好施的,关心社会民生的大善人。除了文学作品,父子三人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直豁达、天真有趣的性格也备受国人喜爱,他们的故事与作品陪着中国人走过顺境逆旅,尝人生百味。苏洵官至八品,苏轼三品,苏辙最高至副宰相。为什么这家族如此优秀呢?我想从这个家族的女主程夫人影响力说起:
【相夫有道】
程夫人的丈夫苏洵,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7岁开始读书,但却半途而废。
可以说苏洵年轻时就是个废材青年。苏洵18岁的时候,娶了程小姐,直到23岁,苏洵都还是终日游历于山水之间,对于读书这件事,都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什么热情。
直到25岁,他们的第2个女儿出生之后,苏洵才开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下决心好好读书。大家肯定会以为苏洵从此就幡然醒悟、闭门谢客、发奋图强了吧?
司马光给程夫人的墓志铭上是这样写的:苏洵豪情满怀、慷慨激昂地跟程夫人说:我决定要去读书了,可谁来养家呢? 程夫人听后,平静地说:其实我很早就想跟夫君说这件事了,但我不希望你是因为我要你去读书才去读的,我希望是你自己愿意。(心理学的尊重)如果夫君有远大的志向,那就让我来养家吧(鼓励和支持)!
可能有人会发出感慨:这是何等的包容,才能如此坦然地“静待花开”?
程夫人,她一定是看到了苏洵隐藏于玩世不恭背后的性格底色,看到了苏洵那孕育在无所事事背后的宏图大志。
她一定是深信不疑,苏洵这块朽木,经过雕琢之后一定可以成为一根奇材。
苏洵这块顽石,经过磨砺之后一定可以绽放出宝玉的光芒。 但是,下决心好好读书的苏洵,学习的态度并不是非常认真,还是常常和朋友纵情于山水。
直到27岁时,苏洵第一次参加乡试,结果却不幸落第。也正是那次的失败,让他深刻反省,并且真正下定决心好好读书。
“我来养家”,程夫人是这样跟丈夫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担当)。没过几年,程夫人就靠做生意(智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苏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苏洵,也经过闭门苦读,最终学业有成,并且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子有方】
一、榜样作用
程夫人则一边操持着生计和家务,一边承担起了子女启蒙教育的责任。她非常重视孩子的品质、情操和气节的培养。常常拿一些有成就、有名节的古人的故事来勉励苏轼和苏辙。
二、因材施教苏轼兄弟俩性格不同,苏轼好动,做事有点虎头蛇尾,苏辙好静,做事能持之以恒,所以程夫人对他们两人的教育,完全不同。为了磨去苏轼的浮躁,苏夫人就让他抄《史记》,抄《汉书》。光75万字的《汉书》,苏轼就抄过六遍。
三、承担责任 小时候,爱动的苏轼和小朋友打架,顺手拔下了一颗小树苗当剑使,程夫人看到非常生气,对苏轼说,一棵树要用10年才能成材,你把树苗拔下来,大树就毁在了你手里。苏轼非常惭愧,从那以后,只要有空,成夫人就带着兄弟俩一起种树。
四、底线教育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苏轼纪念先夫人的文集里都找到
仁民爱物:《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程夫人对于儿子另一方面的教育,则是对其仁民爱物之心的培养。苏东坡写过一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回忆母亲不让他们伤害小动物的故事。
一个好女人可以旺三代。
“三苏”之所以能够成为“三苏”,除了好的家风,以及本身聪慧的头脑以外,一定离不开他们背后的那个女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