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反霸凌》
储老师育儿

《反霸凌》二,

如何预防霸凌事件

图像

一起霸凌事件涉及多个责任主体,我们首先来看家庭能从中做些什么?

我们脑海中可能首先会有要怎样保护孩子的举措,但卡丽在书中特别提醒的是,家长首先要做的其实不是保护,而是要区分孩子受了哪种伤害,其面临的是正常的“打闹”还是“霸凌”。

我们先来设想如下两个情境:

<第一个情境>周日的下午,小孩子们在公园玩,其中一个小孩注意到了一个秋千,跑了过去,另外一个小孩这时候也注意到了秋千,抢先一步上了秋千。被抢了秋千的小孩哭闹了起来,但另一个小孩满不在乎,反倒说你这个爱哭鬼。最后两人扭打起来了。

<第二个情境>同样是周日的下午,小孩子们在公园玩,其中一个小孩有语言障碍,比较安静,就喜欢一个人玩秋千。这天他正在荡秋千,突然另一个小孩来了,把他推下了秋千,说该轮到他了。之后那个抢秋千的小孩还召集了一群小孩玩游戏,唯独不带有语言障碍的小孩。语言障碍的小孩什么办法也没有,只能坐在地上哭。

这两个情境,哪一个是霸凌呢?毫无疑问是后一个,因为就像我们前面已经提到,霸凌是重复性的、是不希望接受的攻击,以及是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

之所以要如此强调这个区分,是因为现在的很多父母很容易过度保护孩子,可能在孩子自己都还没感觉到不安和不适的时候,他们就替孩子感到了不安和不适,而像这样的保护,实则是对孩子正常社交生活的干扰。这会让孩子丧失了在社交中锻炼自己、习得适应性的机会,因此反而可能会让孩子更容易被霸凌。

卡丽在书中说,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每次孩子受伤时都去宠溺他们,除非孩子自己觉得是受害者。她提及了一本叫作《最好的朋友,最坏的敌人:理解孩子们的社会生活》的书,其中写道:所有的孩子都会被嘲笑,都会被骂,这是一个坏消息。但好消息是,大部分孩子都很顽强,会有办法对付学校里接踵而至的辱骂,然后寻找到能接纳自己的群体。他们会在受伤之后,重整旗鼓,然后习得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来面对汹涌的社会海洋。

当然,一旦父母确认孩子是受到欺凌了,则不能犹豫,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小一些的孩子因为生活较为简单,对父母也更为依赖,所以更容易观察到他是否受到霸凌,而大一些的孩子,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则可能因为尴尬羞耻,或是对父母的不信任,而倾向隐瞒自己的霸凌苦痛。那这时候父母既要理解孩子保护隐私的需求,也要留心孩子生活受苦的预警:比如饮食和睡眠习惯突然改变,对正常的活动丧失热情和兴趣,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陷入持续性的悲观、无助与抑郁等。一旦看到孩子有这些表现,家长应立即向孩子询问,倾叫孩子的诉说。要注意的是,孩子在这个时候可能仍会选择回避和遮掩,那家长要考虑是否要向其他人寻求帮助,比如和孩子亲近的其他长辈、孩子的朋友,或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等。

此外,就像前面提到的,霸凌的伤害不是一时的,制止一次伤害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卡丽在书中说,家长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全新的社交途径,让孩子有可能建立一个崭新的身份。比如帮助他加入一个校外的兴趣班,鼓励他尝试各种各样学校之外的课程,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交一些新的朋友,做一些新的事情,也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策略不仅可以帮助被霸凌的孩子,也可以帮助霸凌的孩子。我们需要给被霸凌的孩子找到一个新的社交出口,那我们同样也需要给实施霸凌的孩子找到他们怒气的恰当的宣泄口,比如说体育运动,或是一些能让人平静与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但家长终归只能做到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需要学校来做。

卡丽的丈夫安德鲁在一所公立高中教数学,她曾问丈夫,如果班上的学生遇到霸凌问题,他会不会插手。安德鲁回答说,有时候会,他会管理班级,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

安德鲁的回答显示,学校会管霸凌,但管霸凌的目的是服务学校的教学。

卡丽在书中说,霸凌的背后何尝不是一场关于道德和社会的教学,它应该与学科知识的教学拥有同等位置。

一个好老师不应该只是一个会教好学的老师,也是一个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随时对其做出引导、干预、保护的老师。

这一点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霸凌更多发生在代课老师的课堂中,原因在于代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这一定是比在学校里贴反霸凌标语、召开反霸凌宣讲要更有效的。

此外,学校在干预和制止霸凌行为这件事上,免不了一些制裁和惩罚性措施,比如对霸凌者做出公开处理、停学、开除等。

但卡丽在书中提到,这些外在的处罚,无法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不改变思维方式,就不太可能真正改变行为。但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内心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观念。卡丽因此在书中介绍了“修复性正义”这个方法。

“修复性正义”与惩罚和规则无关,它更多指向价值观和关系,它倾向于不由第三方做决定,而让涉事的双方做决定,尝试修复关系,挽回尊严。

这个方法原本更多用于刑事案件中,它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和降低青少年犯罪累犯率上有很明显的效果。眼下它也逐渐被运用到学校,用来修复学生之间的霸凌关系。

<案例>有两个三年级的小男孩,A不太会社交,以前一直被B的哥哥欺负,为了报仇,他便一直霸凌B。在一次严重的霸凌事件后,B的家长报警了,A被逮捕,警方和学校提议尝试修复性正义,双方都接受了。协调人这时邀请A和A的母亲,B和B的父亲,以及两位与双方无任何关系的调解人,大家坐到了一起。调解人先让A和B做了自我介绍,不聊霸凌,就单纯地介绍自己,于是A和B讲到了自己喜欢的运动、食物等等。经过一两轮这样的沟通,达到一定了解后,大家开始讨论霸凌事件,由被霸凌者先发言,每个人都可以对其提问,然后再交由霸凌者讲述,其他人同样也可以对其提问。过程中协调人会强调所有人保持沟通,而非急于反驳。最后,再由所有人一起制定一个修正错误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对一个人的重塑,让被霸凌者拾起自尊和安全感,让霸凌者认识自身行为,避免其恶化”。

但“修复性正义”也并非人人都适用。在进行修复性正义程序之前,协调者要仔细观察受害者,看他是否准备好了面对施害者。以及,协调者也要提前花时间与施害者沟通,要确认施害者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如果施害者始终回避或拒不承认自身的错误行为,那就无法开展“修复性正义”。总之,要确保施害者不会对受害者构成二次伤害的前提下,才能开展“修复性正义”。

此外,卡丽还在书中特别提到,学校不仅要保护被霸凌者,制止霸凌者,学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动员旁观者,让旁观者变成目击者和盟友。

实际上,一起霸凌事件至少由三方构成,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旁观者。

旁观者的在场,有时候会让霸凌者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可被接受的,甚至觉得他的行为是可以娱乐大众的,由此激化他的行为。

有研究显示,旁观者的规模和霸凌持续的时间息息相关,看热闹的人越多,霸凌持续的时间就越长。

但也有研究显示,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有同伴干预,霸凌者会在十秒之内停止霸凌。

这说明动员和引导旁观者至关重要。

那从何做起呢?

我们并不是要引导旁观者看到一起霸凌事件就直接上前干预,这样很可能干预不成,反倒自身成了又一个被霸凌者。

最好的干预是把这件事情告诉更多的人,尤其是老师、父母等大人。

但在现实的霸凌中,旁观者往往很不愿意告诉大人,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打小报告。

卡丽因此在书中特别指出,动员和引导旁观者的关键在于,教他们区分,什么是打小报告,什么是汇报。这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如果告诉大人是为了给另外一个孩子惹麻烦,那这是小报告,而如果告诉大人是为了让另外一个孩子摆脱麻烦,哪怕可能让伤害这个孩子的人陷入麻烦,这也是汇报。

通过这样不断地明确这两者的区别,让孩子们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不再旁观,而是主动成为目击者和捍卫弱者的同盟。

以上讨论了家长和学校各自应采取的措施。

最后我们要来特别讨论一下网络霸凌。

面对更为复杂的网络霸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卡丽在书中提到了“数字公民”这个词。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但在数字世界,我们其实同样也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意味视自己为数字世界的利益攸关者,遵守相关准则,关心它的发展,保证和推动它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家长和学校都有义务教导孩子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网络素养,比如提醒孩子:现实生活中的你需要对网上的行为负责任、你在网上发布的信息可能并不能被撤回、要加强社交网站的隐私设置,以及不要在网络中假扮和模仿他人等。

总之要将网络技术作为一个话题,纳入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引导其规范使用。

而当我们发现孩子遭受网络霸凌的时候,我们要像对现实中的霸凌一样,果断采取措施。

卡丽在书中尤为强调了三个方面:

一是要打印证据,将那些过分的评论、照片,或者视频都保存下来,带到学校或交给警方;

二是让孩子屏蔽霸凌者,或者删除其联系方式;

三是向相关网站举报或投诉发生的霸凌事件,要求其注销霸凌方的账号,以及删除相关信息。

网络霸凌因为网络传播广、留存久的特性,会对被霸凌者构成更为深远的伤害。

对此卡丽在书中说,网络既然可以构成伤害,那它也可以构成声援。“如果说,网络霸凌是使用电子媒介来贬低、羞辱、折磨和骚扰他人,那么网络声援恰恰相反,它是运用电子媒介来激励、支持和鼓舞他人,为他人提供信心。”

卡丽自己就亲身经历了一场网络声援,她在女儿遭遇霸凌之后将女儿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发到了网上。这篇文章很快激发了数千位网友的强烈反应,他们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声援和呼应,不仅女儿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鼓舞,很多像她女儿一样的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鼓舞。

卡丽收到了很多来信,其中有一封是一位母亲写的,她说:我想给你讲讲我女儿玛雅的故事,玛雅比较敏感,又喜欢很多所谓男孩子的玩具,所以她总是被嘲笑,她变得很沮丧,很不自信。但现在不一样了,在看到那么多人的故事,得到那么多人的声援后,玛雅穿了一身被认为是男孩子才穿的游戏服装去了学校。她当然又再一次受到了嘲笑,但这一次她大声告诉了那些男孩,我不在乎。她为自己站了起来,为做自己而骄傲。

(下接 总 结)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254884
推荐日记
《成长日记》
《我的老师在哪里》
《亲子日记,170。早餐。》
《 185随记》
《中秋节》
《很忙 很忙》
《随记》
《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我们》
《回顾过往》
《亲子日记,172。好习惯得从小养成》
《家访》
《意外的惊喜》
《我家的小成员(之2)》
《亲子日记》
《10.8感悟》
《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431】》
《用心陪伴》
《10月8日星期日448》
《亲子日记-1751 23-10-08》
《漫长的一周》
《新的一天开始了》
《亲子日记,第714篇,亚运会闭幕》
《场景123》
《刘家庄抗战纪念馆》
《2023.10.5 星期四 8月20日》
《奥特曼外套》
《2023.10.8》
《2023.10.9 第12篇 感恩父母》
《你的脸色,是孩子天空的颜色!》
《19月27星期一 晴 亲子日记第42篇》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