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2、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一定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
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
拒绝孩子一些要求会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
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的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中的挫折。
3、孩子发火的时候冷处理
家长之间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行,一个说不;
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时可以给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4、正视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
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5、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6、放手让他做
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
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
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
7、让孩子敞开心扉
与人沟通是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更是一种能力。
8、强调所得到的东西,懂得爱
必须让他知道这些亲人们对他的好,不是应该的,不是必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的,给他的爱,是大人们的负责任,他必须懂得感恩。
他们以后也会为人父母。
这个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他必须明白父母给他的不是必须,不是习惯,是爱。
9、必须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不管周围的人是什么身份,必须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身份区别。
也许是爸爸的朋友,也许是妈妈的同事,也许是爸爸的司机,也许是学校门口的看守员等等,这些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他的给予,他必须心存感激。
希望我们都能帮助孩子成为内心强大、心理阳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