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日记第712篇 星期三 晴 2023年10月11日
10个孩子,9个都沉迷游戏,抖音,面对孩子爱玩手机,我们怎么办呢?首先,先问一问大家,关于孩子玩手机,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拿就放不下,眼睛近视了怎么办?一玩就玩儿通宵,身体受不了怎么办?一直看一直看,没有节制,上瘾了怎么办?玩手机会影响学习呀,学习跟不上怎么办?手机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学坏了怎么办?就知道玩手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玩物丧志……是不是从孩子第一天玩手机开始,这些想法就萦绕在我们脑海?然后好招坏招,想尽办法管孩子,想要孩子放下手机,管的结果是什么呢?父母们越管越挫败,孩子在父母的管教下问题越来越大!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
当被担心、焦虑、愤怒等情绪左右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管都是干扰。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被情绪所掌控,开始创造问题了,怎样才能让自己不成为问题呢?这需要做一个意识的转变——【怎么办】转变为【为什么】经由这个转变,从【症状性问题】回归到【根源性问题】,就好像孩子发烧,我们不会简单的给吃布洛芬退烧,而是去看孩子发烧的根源一样。孩子为什么玩手机呢?玩手机是【症状性问题】,那么根源是什么呢?孩子玩手机,我们不在表面上解决问题,不再强制性手段去管控如何不玩手机,而是想“孩子为什么玩手机?”“孩子从手机中获得了什么?”“孩子想要的,我能不能在现实世界中给到她?”想要真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看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来判断是【真实性问题】,还是【创造性问题】是【症状性问题】,还是【根源性问题】。当我们静下来,去思考根源的时候,答案就来了:孩子压力大,喜欢手机里有趣放松的娱乐游戏,那父母就想办法给孩子释放压力,营造有趣好玩的家庭氛围;孩子从游戏中获得了成就感,那父母就多用鼓励,多看见孩子,让孩子在和父母互动中收获到成就感;孩子经由手机和同学交流互动,那父母一方面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同时鼓励孩子走出去,在现实中去互动沟通;如果我们不会处理自己情绪,就更不会处理孩子情绪;如果我们感受不到自己感受,也感受不到孩子感受。很多父母会说,我能理解孩子,可如果我们头脑上理解孩子能从手机中找到快乐,找到轻松,释放压力,但是我们又担心,我们觉得孩子一玩手机就不理我们了,就怎么怎么了....我们这个【理解允许】是假象,是停留在头脑中的知识道理,并没有感受到孩子,看不见孩子的潜藏的压力、情绪,想要的价值感,成就感,自然更不具备给予孩子这些想要的能力。
只要担心、焦虑情绪还在,你不由的就开始【创造问题】,根本无法回归到【真实性问题】上来。一个高二休学的男生,他小学到初中都是优秀的孩子,上的也是重点高中,高一学习压力大,无处缓解,孩子就去玩游戏释放压力。孩子玩游戏,结果担心孩子成长的妈妈说:“就你压力大,人那么多孩子就没有压力?!你要是把玩游戏时间放到学习上,你怎么可能才考十几名?!”学习过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的表现=潜能-干扰-内耗,可这个妈妈自以为的激励恰恰是干扰,让孩子的内耗更多了。孩子更郁闷、烦躁更加去玩游戏了,再加上游戏里轻易获得的价值感,成就感,慢慢就沉迷成瘾,学习一落千丈,还逃课,早恋,最后休学在家。咱们大多数父母因为缺乏感受力,就像这个个案一样,妈妈根本不知道:她眼中的孩子问题【玩手机】是孩子想要的解决问题(学习压力大,释放压力)的方案。就像这个妈妈,不懂孩子,感受不到孩子,让问题不断的扩大再扩大,最终孩子真的就成为了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我们一起学会真正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才是爱呀!知道吗?当你在痛苦,在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内心其实也同样在痛苦呐喊:爸爸妈妈,我想做个好孩子,你们不要吵我了!爸爸妈妈,我也想要好好学习,请你帮帮我!
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地方,家庭是情感教育的地方。家庭不是学校的延伸。当我们面对问题,面对情绪的时候能够化解,那么孩子也自然学会了。这需要3个步骤——1、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家庭的爱和温暖去满足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而不是让手机成为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者”。2、陪着孩子,我和你,我们一起,探索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做会更好的解决问题。3、花时间陪伴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学会正确地使用手机。当父母没有焦虑和担心的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孩子自己对自己是有要求的。每个孩子内心都是向上向好的,就像我们工作一样,也都是想要做好的。对父母来讲,孩子的问题其实是表象,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很多问题就有了答案。我们内在有情绪,看到孩子的问题,就启动了我们的情绪按钮,爆发了,伤的是孩子,还有自己。我们想要孩子懂得尊重,就要先给到孩子尊重;我们想要孩子懂得爱,就要先给到孩子爱。大家可以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家庭氛围,是轻松愉快有趣的?还是说沉闷乏味无趣的?孩子从手机上获得是暂时的轻松愉悦感,在家庭里能不能够获得?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角度,看到核心问题,让自己保持转念的能力,遇到事情不发泄情绪,而是让自己对问题的关注从【怎么办】转变为【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焦虑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学习和改变,提升和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不是做到,还要多多在生活中去践行,把我们学习到的一点一点的用出来,最终才会变成我们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