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
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话说回到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的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哲 学」「物理学」 这样的分科。
亚里士多德是写痛快了,想研究什么就写什么,可给整理他书籍的后人犯愁了。
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
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
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
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
当时没有合适的名字称呼它们,安德罗尼柯一看怎么办呢,就给起了一个名叫metaphysics①,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安德罗尼柯起这个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应该是他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于是就说这部分著作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
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这就是「形而上学」这个词最早的来历。
「形而上学」的中文译名也很棒,称得上是中文翻译史上最棒的译名之一。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的这句话很精彩,也很好理解。
「形」,就是有外形、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东西。
《易经》的这句话,是下了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说,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
「道」,就是「道理」的「道」,指 的是「道理」「概念」 这些抽象的东西。
老子说「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定义是说,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
「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