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塑品格——孔子的弟子们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孔门十哲,孔子在教他的弟子们教育中带着随缘的心态,不强求任何人,也对每个学生都心怀接纳,不管贫穷还是富有。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缘,其他外在的人事物都是助缘,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论语》这部著作是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在守孝期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记录随缘之作。
通过这一点让我感受到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中有些事不见得按我们规划好的来走,所以当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中有了突发状况时要带着一颗接纳的心,平常淡定之心,去看待一切发生。物来则应!
孔子对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中持认真,用心的态度,对待弟子们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更多的是师生互学互问,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方式与他的弟子们共撞智慧。孔子这一生离不开他的弟子们,也是在弟子们不断问的过程中打开孔夫子的智慧。
这一点引发我的感悟是,当下的教育中更多的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问的环节较少,只有在互相问学的过程中人的智慧才有升华和启发。教育就是师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关于提问
孔子的弟子们问孔子的问题有基于术的提问,有基于道的提问,不同的提问方式孔子的回答和反应是不一样的,孔子求道之人,更多喜欢弟子向他提问关于道层面的问题。
通过提问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层级水平,老师问学生,可以看到学生的边界;学生问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整体。
提问决定一个人所在的层次和高度,体现着这个人的水平。同时在提问中老师能不断看到学生的需求,基于需求老师就找到教学的源头。
关于因材施教
孔子不希望他的学生一样,允许弟子们各有不同,性格不同,思维不同,处事也不同,对于弟子们提问处事的各种不同,老师给到的回复和观点也不尽相同。
延伸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和性格特点,又如何针对这些开展因材施教?
克己复礼为仁,修己才能安人,克制自己的欲望,调整自己不当的念头和行为方式;见到比自己厉害的人要保持谦卑学习,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要照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事情存在。见贤思齐,见不见而内自省也。